专题研究
新三板公司去年近八成盈利 专家建议设“精选层”
来源:证券日报
作者:谢岚
2018-08-28

  “目前我认为新三板初期规模的建立任务已经完成,制度设计理念以及制度效应已经得到了市场的检验,因此新三板具备进一步深化改革基础的条件。”在8月25日举行的《中国新三板创新与发展报告(2018)》蓝皮书发布会暨中国新三板发展战略高层论坛上,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隋强说道。

  自2013年新三板市场正式运营以来,历经五年快速发展的新三板已再次走到十字路口。截至8月24日,挂牌企业总数为11050家,比2017年底减少580家;三板做市指数为775.55点,比2017年最后一个交易日下降218.1点。伴随着A股大幅度调整,中美贸易战,金融去杠杆,市场整体资金链条异常紧张,新三板融资难的问题也逐渐显现。

  隋强认为,深化新三板改革已具备企业基础和制度基础。上万家挂牌企业,为深入分析中小微企业的特点和规律提供了丰富的样板和案例,也为股转下一步改革更好满足中小微企业的多元化需求积累经验;尽管新三板现行的制度有不完备的地方,但是新三板整体的制度设计理念具有领先性和创新性,整体上是符合中小微企业的特点需求;同时,回过头来看,新三板历经五年半整体是平稳的,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这既是新三板市场风险控制能力的反映,也是下一步深化改革的基础。

  当日,中国新三板研究中心与新华社《中国新三板》也联合推出了《中国新三板创新与发展报告(2018)》蓝皮书。中国新三板研究中心首席经济学家刘平安就新三板2017年的总体市场运行特征、新三板目前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以及新三板未来的发展方向与制度安排策略等方面,发布了蓝皮书研究成果。

  刘平安表示,2017年,新三板市场总体运行有六个主要特征。一是公司挂牌进入稳步增长新常态。从增量角度看,差异化制度供给没有如期而至,市场信心大幅度下降,挂牌公司增量也随之下降。从存量角度看,很多挂牌公司基于成本收益,比较理性选择了摘牌。另外,大量优质公司要到A股或港股上市而选择摘牌。因以上原因2017年摘牌企业高达709家。二是市场流动性须强力改善。反映市场活跃度和流动性强弱的换手率较2016年下降了35.05%,达13.47%,平均每月换手率只有1%左右。三是创新层企业创新能力亟待提高。创新层挂牌企业2017年平均研发支出1132万元,占当年营业收入2.35%的比例,达不到公认的研发投入强度3%的基本标准。四是挂牌公司经营情况整体回暖向好。2017年新三板挂牌公司盈亏比例为76.40%,较2016年略有下降,但基本保持稳定。挂牌公司平均营收达1.85亿元,同比增长9.5%。五是差异化制度供给迈出实质性步伐。六是治理监管体系日趋完善。

  他认为,新三板市场经过五年快速发展,已进入“提质增效”发展新阶段。在进一步完善市场分层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大力夯实“非竞争性”基础制度的建设,同时策略推进“竞争性”制度安排。

  在其看来,目前分层制度改革的关键举措是,在创新层的基础上进行再次分层,即推出一个“精选层”,把“精选层”定位为证券场内市场,以区别于目前把新三板整体定位为证券场外市场,为差异化制度供给奠定基础性制度安排。

  同时,应大力夯实“非竞争性”基础制度建设,主要包括调整挂牌准入制度、尽快推出摘牌制度、调整目前的主办券商制度、改革整体交易制度等。

  而在竞争性制度安排中,刘平安建议,“转板”制度和在港交所同时挂牌的制度,因能为市场各方快速接受,应该在“精选层”首先实施。


阅读: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