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活动
张焕南 民生加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来源:基金年鉴
作者:
2021-08-13

  

民生加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张焕南

  以下为发言全文:

  民生加银基金能受邀参加这样一个行业盛会,参与这么一场碰撞思想的盛宴,听到这么多充满智慧与远见卓识的声音,感到十分荣幸,也很受启发、很受教益。

  与在座许多专家、学者、大佬相比,我虽已年届天命,却还是公募基金行业的一员新兵。这么几年来,我在实际工作中边学习、边熟悉,边思考、边探索,对如何发展好公募基金、如何办好一家公募基金公司也有了一些粗浅的心得和体会。借此机会,同大家交流,向大家讨教。

  我的一个最基本的认识:投研能力是公募基金公司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公募基金行业最大的竞争就是投研能力的竞争。所谓“投研强,一强百强”;“得投研,得天下”。那么,从管理的视角看问题,投研能力的提升关键靠什么呢?关键要靠建设一个科学高效的投研体系。在当前公募基金行业转型加快、竞争加剧、分化加速的新形势下,我们应该以怎样的理念来推进投研体系建设?或者说,在投研体系建设中,应该贯彻哪些基本指导思想呢?我以为,至少有以下四个方面十分重要:

  第一,走得稳比走得快更重要。大家都会有这样的同感,就是做投研的时间越长,经历的市场波动越多,对市场的敬畏之心就越由衷,对稳扎稳打、步步为营重要性的体会就越深刻。有言道:大势起,万水千山;大势落,沧海桑田。一个基本的结论,不论是一个基金公司,还是一个基金经理,只有走得更稳,才能走得更快、更久、更远。要走得更稳,对一个公募基金公司而言,我体会重在三句话:一是文化要鲜明。坚持用长期主义构建公司的投研文化,不计较“一时得失”,不追求“立竿见影”,不鼓励不计后果的博弈,不做一锤子买卖,以这样的文化引领投研人员自觉践行“价值投资”理念,做时间的朋友,收获时间沉淀的价值。要使追求长久、稳定、可持续的价值增长成为公司共同的信仰。二是环境要宽松。尊重投研团队的判断,赋予他们足够的独立性,实际工作中多引导、少干预,多服务、少加压,让他们按照自己的逻辑和框架去决定配置方向和策略,适度提高对业绩波动的容忍度,不以短期业绩排名论英雄,不为短期业绩下滑而焦虑,为投研人员创造宽松、良好的氛围。三是机制要配套。包括风险管理机制、信评机制、考核机制、绩效机制,等等,都要围绕长线投资、长期回报这个根本指导思想来设计、构建和完善,以此促进和保障投资风格的稳定性、投资业绩的持续性。唯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把“曾经拥有”变成“天长地久”。

  第二,平台比明星更重要。打造甚至包装“明星”基金经理,以“明星”基金经理来造声势、蹭流量、扩规模,是当下比较普遍的做法。个人的看法,平台比人强,搭建一个好的平台远比打造“明星”基金经理更有价值、更为恒久、更加靠谱。这么讲的主要原因:一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基金行业的高度市场化和透明度,决定了这个行业是天然的人才高流动行业,特别是在“马太效应”不断加剧的形势下,“人往高处走”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现象。所以,对一个基金公司而言,平台更具稳定性、可持续性、可传承性,因而也更靠得住;二是一定意义上看,投资问题是一个概率问题,面对变幻莫测的市场,仅靠基金经理个人“单打独斗”来持续跑赢市场是不现实的,需要有强大的支持、服务、保障体系来维系;三是在科技应用越来越广泛,公募基金迈入工业化、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传统的投研方法正在向现代的投研模式转型,团队作战、协同作战正成为投研活动的主流方式,而平台在这方面的优势显而易见。建立在这样一些认识基础上,从建设一个好的平台入手,而不是从追求“明星”效应入手,打造优秀的平台,发挥平台的价值,应该成为中小型公募基金公司做强做大的现实路径选择。什么是一个好平台呢?或者说,建设一个好的平台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我认为,重中之重是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发力:一是着力构建一套投研范式。要明确模型工具、评价标准以及制度流程,并通过市场的不断验证、修正,逐步形成相对固定、系统的方法论。有了这样一套范式,就能逐步锤炼出获得高胜率的投研体系,批量生产可归因、可复制、可持续的投资成果,投资理念、投资方法、投资经验就能够得以固化和传承,避免“人走楼空”的被动局面。二是着力构建投研一体化机制。目的是要打破以往重投资、轻研究的弊端,解决组织内部长期存在的投研“两张皮”现象,使投资团队、研究团队在同一个目标下,既有分工、又有协同,既各尽其责、又各展其长,形成研究服务投资、投资引领研究的互促并进格局,大幅度提升平台的产出效率。三是着力构建人与平台的良性互动关系。总的目标是,在个人为平台贡献智慧和能力、创造价值和成果的同时,个人也能因平台的提升而得到相应的成长和进步,收获知识、事业和财富,实现人与平台相互成就、彼此共赢,这是构建一个好平台很重要的指导原则。

  第三,自知比自信更重要。我的体会,无论是对一个公司来讲,还是对投研人员来讲,不自信当然不行,但不自知更加不行。没有应有的自信,没有足够的底气,连自己都说服不了自己,怎么去搞投资呢?但盲目自信、过度自信,缺乏自知地自信,就迟早要栽大跟头。所以我的一个观点,自知应该是自信的前提。投研体系的建设,要在唤醒和激发自知上下功夫。首先,要尊重市场、敬畏市场。承认市场的不确定是永恒的,正确对待市场的波动、业绩的起伏,尊重市场规律,遵循投资逻辑,不与市场争高低,不与市场赌输赢,不跟风、不盲从,理性投资而不盲目投机,真正分享行业和公司成长的成果。其次,要认识自己的能力圈。清楚自己的能力边界,尽可能客观地而不是主观地看待自己的长处和不足,知道自己的长项在哪里、短板是什么,哪里可攻、何处该守,审慎涉足自己不熟悉、不了解的领域,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坚持在自己的能力圈内做事,赚自己能够赚的钱,走自己擅长走的路。再有,要敢于认输、善于反省。投资就是打仗,打仗就有输赢。要正确对待市场挫折,该认输的时候要勇于认输,该调仓调仓,该止损止损,更重要的是必须十分重视总结和反省,“一日三省吾身”,通过不断的辩证思考,否定之否定,汲取经验和教训,实现投资水平的螺旋上升。

  第四,利他比利己更重要。以投资者利益为先,而不是以公司利益、股东利益、员工利益为先,这就是公募基金公司的利他。应该讲,利他是公募基金存在和发展的逻辑起点、根本理由,理应成为公募基金行业发展的初心使命。偏离了投资者利益至上这个第一原则,公募基金的发展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这个意义上讲,利他实际上也是利己。所以说,在处理各种复杂利益关系时,要十分明确皮与毛、主与次、先与后、轻与重的关系,进而妥善处理投研体系建设中的各种问题。具体而言,利他就要尽责任,要站在投资者的角度认识和思考问题,时刻牢记“受人之托、代客理财”的行业本质,坚持以客户为中心,所有投资决策和行为都要从实现投资者财富增长这个基本点出发,遵守契约精神、履行信义义务、做到勤勉尽责,以最大努力守护投资者的每一分钱。利他就要重陪伴,把长期陪伴当成一种信念,建立健全集知识分享、投顾服务、心理疏导、投资者教育为一体的客户陪伴体系,为投资者带来更好的投资体验和价值回报。利他就要守底线,包括风险的底线,合规的底线,道德的底线,等等,这是利他最起码的底线要求。

  以上是我认为投研体系建设当中需要很好贯彻和践行的四个方面的理念或者说指导思想。围绕这些方面,这个几年来,民生加银也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和尝试。比如,形成和提炼了“稳健,源于敬畏”的核心价值观,并落实于投研体系建设的全过程;比如,按照“一种理念、一个框架、一套流程、一支队伍”的思路,持续推进投研一体化,构筑投研共生格局;比如,在科技、消费、医药等重点赛道设立投研小组,在互动中推进行业深度研究;比如,通过建立师徒挂钩机制、创办民生加银大讲堂等举措,实现投研能力的传帮带;比如,改革考核方式,推行考核长周期机制,逐步提高中长期业绩考核权重;比如,通过建立和完善基金经理培养、选拔、晋升和淘汰机制,打造公开、公平、公正的职业通道;比如,通过扩大路演覆盖面、健全重点客户沟通机制、开展丰富多样的投教活动等,提供专业陪伴服务,提升投资者的投资体验,等等。经过这样的不断努力和实践,稳健经营的理念,走平台化发展道路的理念,投研一体化的理念,持续反省的理念,一切从投资者利益出发的理念,等等,已经深深浸润于民生加银的血脉,积淀为民生加银的基因,而所有这些,将助力我们投研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提升,助力我们把民生加银办成值得信赖的资产管理品牌。

  以上是我今天报告的主要内容。借此机会,我想再用几分钟时间,谈一谈对投资方法的一些粗浅思考和认识。

  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同一个事物,观察的视角不同,结论往往也就不一样。那么投资过程中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方法来观察市场、认识市场呢?或者说,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方法,才能使观察的结论更接近市场的真面目呢?行业的共识是,既要用好“望远镜”,又要用好“显微镜”。这个方面,高瓴资本的张磊有个很形象的总结:谋大局,思长远,捕捉机遇,架起望远镜;找目标,看本质,重点出击,拿出显微镜。我的认识:实际上,望远镜,说的就是在投资过程中要注重抬头看远方和未来,观察市场趋势的变化、行业机遇的变迁,窥全貌、知大局,这样才能在投资方向上不犯或者少犯错误。目前大多数宏观和策略的方法,就是望远镜的方法,或者叫俯视地球仪的方法,目的是为了“跳出庐山看庐山”。显微镜,是相对于抬头看远方和未来而言的,在找准方向、认清趋势之后,还要低头看当下,精选投资标的,深入研究目标标的价值。归纳起来两句话:用“望远镜”这个工具找投资机会,用“显微镜”这个工具看标的价值。

  按照“望远镜”与“显微镜”相结合的方法,在后疫情时代经济波动率下降和调控政策退潮的大趋势下,我觉得有这样一些主题值得我们持续关注、精研深耕。

  一个主题是科技成长。这是永恒的主题,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选择了科技成长,也就是选择了投资未来,而不是投资于过去。这当中,“一软一硬一剂药”是绕不过去的。“一软”就是指与工业软件相关的行业,“一硬”就是指与半导体相关的行业,“一剂药”就是指与生物制药相关的行业。这需要我们花大力气去进行公司调研,捕捉好的标的公司。

  另一个主题是碳达峰和碳中和。这个主题才刚刚揭开序幕。从欧盟的实践看,应对气候变化的成本,每年可能达到GDP的1%,或者财政支出的1/4。在中国,估计相关政策成本可能达到百万亿,每年成本约占GDP的1.5%-2%。中国的政策宣誓覆盖到了2060年,关注绿色投资、绿色金融,关注上市公司的ESG报告,关注行业变迁尤其是新生行业的崛起是必然的。一个基本的事实是,在当今,有谁还能对新能源以及电动智能汽车视而不见呢?一定意义上,关注碳达峰和碳中和,对我们基金行业来说,也是在为2060履行责任和义务。

  还有一个主题是消费。中国内需市场之大,是双循环战略的基础。消费领域的创新可谓层出不穷,已经并将继续涌现出一批世界级的企业。

  以上是我的一点思考和认识,说得不对、不妥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阅读: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