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财富与资管行业充满变化与挑战的一年,监管体系改革、注册制全面推进、资管产品降费让利、私募相关政策法规密集出台、ETF迅猛发展,与此同时,在当前经济高质量转型期,映射基础资产投资回报率下行、投资难度提升以及投资者风险偏好下降的趋势下,投资范式的改变以及投资者难以适应资产风险收益特征的变化引发金融机构亟须转型,而转型变革的关键落脚点在连接资产与资金的桥梁—财富管理服务上,财富管理正在真正迈向服务化!
第一部分——2023年中国财富与资管行业背景
一、2023年行业大事记
1.资本市场制度体系优化,全面深化改革成效渐显
2023年作为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资本市场改革与经济高质量发展齐头并进。为了强化资本市场枢纽功能,提升金融资源配置和资金融通效率,资本市场制度体系改革逐项铺开、渐次落地,投资、融资、交易面临新一轮的调整重塑,而制度供给的完善优化也将深刻影响着金融产品市场的发展方向。
股票和债券注册制改革全面落地,北交所超预期政策推进为产品发行、投资、交易提供了新阵地
2023年2月1日,证监会就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涉及的主要制度规则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标志着试点4年的股票发行注册制全面推行,不仅明确了各板块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的市场定位,也进一步理顺了新股审核发行上市流程。2023年6月20日,证监会发布《关于深化债券注册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建立健全差异化发行人等制度,畅通违约债券出清渠道。全面落实股票和债券发行注册制,通过放管结合把选择权交给市场,加速形成“优胜劣汰”“有进有退”的资本市场生态。
北交所“深改19条”创新举措陆续落地见效,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再上一阶。2023年9月2日,证监会发布《关于高质量建设北京证券交易所的意见》(本节简称“深改19条”),北交所高质量发展“路线图”明晰,相关配套规章制度持续完善。从提升投资者准入便利度、优化IPO发行及转板,到扩容做市商数量、发行首只公司(企业)债、免受减持新规限制、允许私募股权基金进入,以及后续秉承“成熟一个、推出一个”原则,持续丰富ETF、LOF、REITs、ABS等金融产品体系。一系列积极政策信号密集释放,叠加推进力度与速度均超市场预期,北证50指数2023年实现14.92%涨幅,首批两年定开解禁的北交所主题基金也得益于2023年下半年市场回暖收窄了亏损幅度。虽然目前北交所的规模体量不能与沪深交易所放在同一层级,但作为“政策高地”也为金融产品发行、市场投资提供了新选择。
图1 2023年全面实行注册制以来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相关的系列政策
资料来源:国务院,证监会,上交所,深交所,北交所,国家发改委,华宝证券研究创新部
资本市场“三措并举”改革政策频频出台,以投资者为中心提振市场交投信心是全年主线
2023年2月2日,证监会召开2023年系统工作会议,基本划定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路线图”。2023年8月18日,证监会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的“要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的相关改革方向答记者问,随后投资端、交易端、融资端一揽子政策措施陆续落地。
优化一二级市场投融资机制,限制再融资减持、鼓励回购分红,增强上市公司“输血”能力。2023年8月,证监会发布《统筹一二级市场平衡优化IPO、再融资监管安排》,提出阶段性收紧IPO节奏,适当限制存在破发、破净、经营业绩持续亏损、财务性投资比例偏高等情形的上市公司再融资规模,这也是2023年A股市场发行募资年中分化的主要原因;2023年9月,沪深京交易所分别发布规范股份减持规则,将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减持与公司破发、破净、分红指标挂钩。随后,为补足上市公司股东绕道减持漏洞,三大交易所相继发布融券交易和转融通证券出借安排通知,差异化上调融券保证金比例,限制限售期股票融券卖出、战略配售转融通出借。此外,2023年12月,沪深京交易所相继发布上市公司回购规则和分红指引,鼓励上市公司健全回购、常态化分红机制,以实际收益回馈投资者。整体来看,推进一二级市场投融资平衡,提升上市公司盈利质量和“造血”能力是改革关注重点,这不仅能够增强市场投资者信心,对于优化权益类金融产品底层资产配置亦有裨益。
降低投资交易成本,提升金融产品交易效率,以降费让利优化投资者持有体验。交易端完善短线交易监管,调降证券交易经手费、融资保证金比例,减半征收印花税;投资端深入推进公募基金费率改革,基金投顾试点转常规,强化私募基金机构及产品监管,加强国有商业保险公司长周期考核,支持险企设立私募基金开展长期权益投资,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无论是优化金融机构监管细则,抑或开启金融产品降费改革,其最终目的均为通过盘活市场、增强韧性、降低成本,提升投资者获得感。
图2 2023年7月以来“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相关政策重点
资料来源:国务院,证监会,上交所,深交所,北交所,财政部,央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华宝证券研究创新部
资本市场改革进行时,强化制度供给为金融产品发展提供健康土壤
完善良性的资本市场生态是金融产品健康发展的基础,2023年资本市场改革的政策“组合拳”虽然有效改善了“制度供给”,但政策实施效果距离“活跃资本市场”仍有空间。伴随着资本市场改革蹄疾步稳推进,持续优化中长期资金“愿意来、留得住”的市场机制,以股票发行注册制走深走实为牵引,推动资本市场制度完善、结构优化和生态改善,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政策框架,为金融产品供给端创新、需求端提振提供制度保障。
2.资管产品降费让利,财富管理行业生态优化
2023年财富管理行业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资产管理产品综合费率的改革与下调。一方面是响应了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的精神、践行金融机构让利投资者;更重要的是实现财富管理行业生态优化、实现金融服务领域“服务有所值”的核心目标。理财产品与公募基金作为重要的两类金融产品,由于分属于不同的监管机构监管,相关的费率改革政策发布并未同步,但在政策和市场的共同推动下,综合管理费率均在2023年出现显著下降。
公募基金领域政策频发。2023年7月,证监会印发了《公募基金行业费率改革工作方案》(本节简称《方案》),从政策层面开启了公募基金费率改革。2023年12月8日,证监会再度发布《关于加强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证券交易管理的规定(征求意见稿)》(本节简称《征求意见》),标志着公募行业第二阶段改革的启动。本次公募费率改革是对2022年4月证监会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的贯彻执行,进一步明确各项费率调整要求。虽然理财市场暂无出台有关费率引导的政策性文件,但在市场驱动下,多家理财机构已自觉开展费率调整,践行国家政策指引。
降低“隐性费率”让利投资者,提升投资者持有体验
产品费率对投资者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投资者产品持有份额,另一方面是产品净值,从而影响投资者持有收益。通常投资者对销售类“显性费率”感知较强,如申购费和赎回费,通常在交易环节一次性扣除。而对运营类“隐性费率”的感知较弱,如管理费、托管费等,这类费用通常按照每个规定估值日理财产品净资产的一定比例(年化),每日计提、定期支付。由于产品净值是已扣费后数值,投资者往往直接看到产品净值,不接触运营环节的扣费环节。
《方案》和《征求意见》所提出的费率改革,更多的是优化投资者相对感知较弱的“隐性费率”,通过降低管理费、托管费以及交易佣金,降低由基金资产扣除的运营费用,让利投资者,改善产品净值收益,提升投资者的持有体验。
公募基金费率改革分阶段有序推进,理财产品费率同步进行调整
公募基金方面,《方案》拟在两年内按照“管理费用—交易费用—销售费用”的实施路径,分三个阶段采取15项举措推进费率改革,全面优化公募基金费率模式。阶段一,主要是针对主动权益基金,要求管理费不高于1.2%,托管费不高于0.2%,产品类型方面,坚持以固定费率产品为主的基础上,研究推出更多浮动费率产品试点;阶段二,在2023年底前降低公募基金证券交易佣金费率;阶段三,2024年底前规范公募基金销售环节收费。目前阶段一已基本完成,阶段二已经制定出台征求意见稿。
目前,主动权益型公募基金费率调整已达到监管要求,主动债券型基金和ETF费率变化均较小。截至2024年1月4日,主动权益型公募基金的管理费由2022年末的1.47%降至1.2%,托管费由0.24%下降至0.2%,均达到《方案》规定的监管要求。主动债券型基金的管理费和托管费均与2022年末持平,分别为0.3%和0.09%,销售服务费由2022年末的0.26%小幅上涨至0.27%;ETF的管理费小幅上涨至0.44%(2022年末为0.43%);托管费与2022年末持平,为0.09%;销售服务费小幅下滑,从2022年末的0.24%降至0.23%。
自《方案》实施以来,公募基金行业出现一轮“降费潮”。理财公司也纷纷加入,2023年,兴银理财、中银理财、光大理财、华夏理财等多家银行理财子公司先后发布费率调整公告,对旗下理财产品的相关费率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下调,打响理财产品“价格战”。
银行理财产品费率整体呈现下行趋势。截止2023年末,固定收益类产品平均综合费率(包括固定管理费、销售服务费以及托管费)较2022年末的0.37%下降至0.35%。但从费率结构上看,固定收益类产品的固定管理费由2022年末的0.17%微幅上涨至2023年末的0.173%,托管费和销售服务费均有所下降,分别由2022年末的0.027%和0.170%下降至2023年末的0.025%和0.158%;权益类产品的固定管理费和销售服务费出现调降,分别由2022年末的0.615%和0.685%下降至2023年末的0.578%和0.638%,而托管费小幅上涨至0.030%(2022年末为0.029%)。
更多内容,请下载:2024中国金融产品年度报告:迈向服务化.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