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可持续投资成为全球最炙手可热的投资议题。在中国,可持续投资虽起步较晚,但在近两年获得了市场的高度关注。尤其是在2020年9月提出的“双碳”目标的背景下,拥有资源配置功能的金融机构在拥抱可持续发展、向低碳转型的进程中发挥着愈加重要的引领作用。基金公司也争先踏足可持续投资领域,希望在ESG发展浪潮中抓住绿色转型带来的机遇。
本报告将从资产规模、产品发行和资金流向三个方面介绍中国可持续发展公募基金的概况,分析其快速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此外,我们还将讨论可持续投资在中国公募基金行业的发展现状。
要点
自2020年9月中国承诺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以来,中国投资者对环保行业基金和“碳中和”主题基金的兴趣急剧增加。2021年前三季度,中国可持续发展基金的资金净流入高达818.1亿元,创下历史最高纪录。
得益于强劲的资金流入,中国可持续发展基金的规模屡屡刷新历史纪录。截至2021年9月底,中国可持续发展基金的总管理规模达到3390亿元,较2020年底的1900亿元有了大幅增长。
截至2021年9月30日,中国可持续发展基金数量增长至138只,较2020年底增加62%。2021年前三季度发行的可持续发展基金的数量为54只,其中有43只为环保行业基金或聚焦于低碳经济和“碳中和”的主题基金。
中国可持续发展基金中,环保行业基金和“碳中和”主题基金占据主导地位。具体而言,中国可持续发展基金中有80%为环保行业基金或“碳中和”主题基金,合计规模占可持续发展基金总规模的93%以上。
中国投资者对可持续发展基金的热情主要受市场环境和基金业绩影响,而不是由其ESG目标决定。历史数据显示,可持续发展基金的大规模资金流入和产品发行往往发生于股票市场或相关行业表现强劲的时候。
采用ESG整合策略的基金(ESG基金)仅占中国可持续发展基金的一小部分。中国市场目前缺乏标准化的ESG分类和针对可持续发展基金的信息披露框架。
令人欣喜的是,中国监管机构将可持续投资作为中国绿色转型的重要抓手,一直致力于ESG理念在中国的推广。过去三年中,已有几家大型基金公司建立专门的ESG研究团队,逐步朝ESG投资方向迈进。
资产规模
根据晨星可持续发展基金的定义,截至2021年9月底,中国可持续发展基金的总管理规模达到3390亿元,较2020年底的1900亿元有了大幅增长。从资产类别来看,中国可持续发展基金几乎均为权益类基金,138只基金中仅有2只固定收益类基金(均为绿色债券基金)。
从管理方式来看,超过半数的中国可持续发展基金为主动管理型基金。得益于环保行业基金的快速发展,可持续发展指数基金和ETF的数量在过去三年也有了显著增加。截至2021年9月底,主动管理型基金的规模占可持续发展基金总规模的68.1%,被动管理型可持续发展基金的数量增加至55只,其中有38只为环保行业基金。
近两年,中国投资者对环保行业基金的兴趣日渐增加。这类基金的投资组合主要集中在与“绿色经济”相关的行业,例如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以及环境保护和服务行业。截至2021年9月30日,138只可持续发展基金中有74只为环保行业基金,规模占比为63%。
自2020年9月中国承诺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以来,影响力基金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截至2021年9月底,中国可持续发展基金中影响力基金的数量为37只,规模占比约30%。此类基金聚焦于“低碳经济”或“碳中和”主题,寻求通过主题投资的方式从低碳经济转型中获益。值得一提的是,多数影响力基金和环保行业基金都重仓新能源和电动汽车行业,从投资组合来看这两类基金十分类似。
相比之下,中国投资者对采用ESG整合或社会责任投资策略的ESG基金的接受程度仍然较低。尽管ESG基金在中国可持续发展基金中的数量占比达到了20%,但其规模占比仅7%。
产品发行
ESG投资在中国市场的发展路径与欧美市场有所不同。具体而言,欧美市场可持续投资的发展主要受投资者需求的推动,而中国的监管机构在提高ESG投资意识、促进可持续投资发展方面发挥着主要作用。整体而言,中国可持续发展产品的规划和发行与政策引导的步调一致。
联合国在2000年正式启动的“全球契约”(UN Global Compact)推动了全球范围内企业社会责任的协同发展。自2004年以来,企业社会责任一直是中国政策论坛的重要议题之一,监管部门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加强企业对其环境和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2008年1月,中国政府印发了《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提出中央企业应履行的社会责任基本原则,包括坚持依法经营诚实守信、不断提高持续盈利能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推进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保障生产安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和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等。
在此背景下,责任投资开始在中国基金市场萌芽。2008年4月,兴证全球基金发行了中国首只可持续发展基金——兴全社会责任混合。该基金的招募说明书中写明,该策略将从经济责任、持续发展责任、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四个维度对股票进行评估和筛选。这四个维度与《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中提出的企业价值观高度一致。2008年至2012年期间,中国基金市场共有4只社会责任基金推出,其中包括1只跟踪上证社会责任指数的ETF和3只主动管理型基金。这些主动管理型基金通常会在其投资流程中融入正向筛选和负面剔除的方法,以挑选出一批基金经理认为具备优秀企业特征的股票。
社会责任投资策略在中国可持续投资发展初期占据了主导地位。但由于中国投资者的ESG意识普遍较为淡薄,认为社会责任基金与传统基金没有本质区别,社会责任基金在较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获得太多关注。2015年,中国监管机构在环境保护和绿色金融方面的一系列举措推动了环保行业基金的快速发展,全年共有21只专注于环保和可再生能源领域的行业基金发行。具体而言,中国于2015年1月1日正式启用新环境保护法,做出了20年来首次重大的环保政策改革。2016年,“十三五规划”正式将发展绿色金融上升为国家战略。同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呼吁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在政策推动下,可持续发展基金的数量出现快速增长。
2021年,中国可持续发展基金再次迎来爆发式增长。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首次提出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为中国的可持续投资发展注入新动力。2021年7月,中国正式启动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通过市场机制激励中国企业减少碳排放。中国坚定推进碳减排承诺、大力发展绿色金融的举措使得多数机构投资者越来越重视可持续投资。基金公司也积极顺应这一发展趋势,将目光投向可再生能源和电动汽车等“碳中和”相关行业的发展机遇。2021年前三季度,中国市场共有54只可持续发展基金发行,其中有43只为环保行业基金或聚焦于低碳经济和“碳中和”的主题基金。
资金流向
2021年,中国可持续发展基金延续了2020年强劲的发展趋势,在前三季度共吸引了818亿元资金的流入,其中608亿元流向了环保行业基金,224亿元流向了影响力基金,而ESG基金则出现了14亿元的资金净流出。
中国投资者对可持续发展基金的热情主要受市场环境和基金业绩影响,而不是由其ESG目标决定。历史数据显示,可持续发展基金的大规模资金流入往往发生于股票市场表现强劲的时候,如2015年和2020年。环保行业基金和影响力基金在2021年大受欢迎的主要原因则是可再生能源和电动汽车板块在此期间表现出色。截至2021年9月30日,中证新能源汽车指数和中证新能源指数分别较年初上涨44.0%和48.3%。相比之下,优质成长股在2021年表现不佳。截至2021年9月30日,蓝筹股指数沪深300较年初下跌6.62%,多数聚焦优质成长企业的ESG基金出现亏损。
中国ESG投资逐渐趋于系统化
虽然采用ESG整合策略的基金仅占中国可持续发展基金的一小部分,但在国际需求的推动和监管的压力下,中国ESG投资正在逐步走向成熟。
国际需求方面,ESG整合理念在中国基金市场开始兴起源于境外投资机构带着ESG需求和实践进入中国。华夏基金和易方达基金两家头部基金公司均在2017年就开始组建内部的ESG研究团队,并通过与欧洲资管公司合作,探索将ESG因素融入投资流程的方法。这两家基金公司构建ESG投资框架的主要目的都是管理境外机构的专户产品,这些机构明确提出了ESG投资要求。
监管方面,中国监管机构将可持续投资作为中国绿色转型的重要抓手,一直致力于ESG理念在中国的推广。自2020年以来,ESG投资成为许多金融论坛的热门议题,监管机构也一直呼吁基金公司建立系统性的ESG投资方法。行业自律组织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在2021年举办多次ESG投资相关的研讨会,鼓励基金公司就ESG最佳实践展开对话。
在此背景下,部分大型基金公司开始踏足ESG投资领域,并做出ESG承诺。举例而言,嘉实基金在ESG投资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源。2018年,嘉实基金成立了一支由10人组成的ESG团队,该团队中大部分成员都在MSCI等国际公司从事过ESG研究相关的工作。嘉实基金虽然尚未发行任何ESG产品,但已与中国数据和指数供应商合作,基于其自有的ESG数据和投资框架开发了ESG系列指数。此外,嘉实基金与德意志资产管理(DWS)在2021年联合发布了《中欧的负责任投资之路》白皮书,探讨了中国与欧洲负责任投资不同发展路径背后的驱动因素。南方基金则于2019年宣布要积极践行ESG投资,并率先建立了一套内部的ESG评级体系。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南方基金发布中国公募基金行业首份可持续投资年报,该报告不仅总结了南方基金的可持续投资理念和ESG整合流程,还详细披露了公司过去一年的可持续发展足迹,例如碳排放量和企业社会责任。
此外,签署《联合国负责任投资原则》(UN PRI)的中国公募基金公司数量从2017年底的2家增加至2021年11月底的19家,其中多数为大型基金公司。截至2021年9月30日,这些签署机构旗下管理的总资产规模(不含货币基金和联接基金)超过7万亿元。
对中国基金公司而言,将ESG因素纳入投资流程的最大动力之一是提高风险调整后收益。基金公司通常不会采用依公约筛选(norm-based screening)策略,因为基金公司不希望将自己局限于一个较为狭窄的投资领域,从而影响基金获得超额收益的能力。相比之下,基金公司更倾向于采用正向筛选或负面剔除的方式来识别/排除在环境、社会和治理方面得分较高/较低的公司。同时,许多基金公司计划建立一套自有的ESG评级体系,用以评估企业以及为公司旗下所有基金提供一个风险框架。值得注意的是,ESG投研工作都是在“幕后”完成的,基金公司不会公开披露每只基金的ESG指标,因此投资者很难评估基金实际的ESG整合程度。
积极股东方面,虽然监管机构鼓励基金公司参与企业治理,并于2012年起要求基金公司每年报送其投票记录和企业治理参与情况,但鲜有基金公司会公开披露这些信息。
总结
在中国政府大力支持绿色低碳产业的背景下,中国可持续发展基金在2021年前三季度获得的资金流入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虽然中国可持续发展基金在近两年迎来了爆发式增长,但从整个中国公募基金市场来看,可持续发展基金占比仍然很低。晨星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9月底,中国公募基金中仅有1.6%左右的基金为可持续发展基金,其合计规模仅占总基金规模的1.4%。此外,环保行业基金和“碳中和”主题基金在中国可持续发展基金领域占据了主导地位,而ESG基金对普通投资者而言还相对陌生。采用责任投资或ESG整合策略的基金规模仅占可持续发展基金整体规模的7%。
虽然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各项政策在近年来为环保行业基金和主题基金的蓬勃发展增添了强劲的动力,但投资者应该牢记此类基金蕴含的风险。行业基金和主题基金的行业集中度较高,属于高风险和高波动性的基金类型,仅适合风险承受能力较高的投资者。
前景方面,可持续投资在中国仍然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从监管角度出发,可持续投资符合中国的绿色金融发展道路,也有助于维护资本市场的稳定性。此外,许多基金公司开始探索ESG投资的优势,并不断投入资源,希望把握住ESG投资的趋势。我们预计未来几年中国会有更多基金公司加入ESG投资行列,ESG整合方法也会逐渐趋于系统化。同时,中国可持续投资之路也存在着一定的阻碍。具体而言,中国投资者的可持续投资意识普遍较为淡薄,而且更加看重短期回报。行业需要通过更多的投资者教育来加强认知的提升,帮助投资者理解什么是可持续投资以及为何要进行可持续投资,从而推动可持续投资的发展。此外,随着可持续投资趋于主流化,市场亟需一个绿色分类方法,以制定统一的可持续投资披露标准,提高ESG指标的透明度和可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