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per.GetChannel(${Fid}).Title}

首页 > ${Helper.GetPosition(0,${Channel.ID},">")}

信息量大!2021港股业务研修会嘉宾观点集锦来了

活动时间:2021年3月10-11日

活动主题:港股业务

组织单位:基金年鉴编辑部

活动规模:120人

活动地点:腾讯会议

  今年年初以来港股市场受到投资者的广泛关注,南下资金入港的节奏较去年明显加快,在此背景下,如何把握港股市场的发展机遇,布局拓展港股业务?基金年鉴编辑部于3月10日-11日线上举办“2021港股业务专题研修会”,就港股市场发展、特点、港股投资,港股基金产品运营等诸多方面进行学习交流和研讨。

  本期研修会内容充实、出席嘉宾阵容强大,权威、经验丰富,分别来自香港交易所、南方东英、摩根资产管理、广发基金、泰康资产、中信证券研究部和工商银行资产托管部的10位嘉宾带来不同主题的授课指导和实践分享。会议由创金合信基金首席投资官助理兼资产配置部总监助理王婧主持,来自公募基金、基金子公司、券商及资管、银行、保险等逾百位代表与会。多家单位组织部门同步收听收看,并通过线上进行了沟通交流。



  以下是发言嘉宾精彩观点摘要:

  周晓殷:香港资本市场发展与交易所业务

  香港交易所市场科客户业务发展部高级副总裁

  关于港股市场,周晓殷分享了几个有趣的现象,从投资者与市场的匹配,以及港股受A股、美股影响比较大等方面,引出了“2019年香港市场现货交易调查”。

  从投资者构成来看,接近8成都是机构投资者,其中本地机构投资者占比16.8%,外地机构占比36.6%,交易所参与交易占比26.3%;内地投资者比重逐渐提升,已成为外地投资者主要来源。

  截至2020年年底,香港证券市场总市值47.52万亿;上市公司总数2538家。其中2020年新上市154家,募资总额7436亿,在全球范围内排第二。从成交看,市场成交总额32.11万亿,其中深港通和沪港通每天成交约占港股股票成交10%以上。

  在香港上市企业公司治理方面,一是上市公司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尤其是IPO结构。2020年港交所迎来154家新上市公司,首发募资3975亿港元,较2019年3142亿上涨27%,创2010年以来新高。其中,内地企业首发数量占比71%,首募占比达到99%;新经济公司募资总额占比超过60%,京东、京东健康、网易位居募资前三位。自从2018年4月上市改革以来,新经济企业在香港IPO占主导地位,2020年末新经济公司市值占比提升至29%。

  二是香港上市改革引入不同投票权架构、中概股回港二次上市。小米和美团以同股不同权架构登陆港股,目前已纳入沪深港通南向交易;阿里巴巴是首家香港和美国同时上市的互联网公司,而2020年9家美股上市公司完成赴港二次上市,合计募资近1300亿港元。

  三是香港医疗健康及生物科技板块已具规模效应。自上市新规生效以来,港交所迎来47家生物科技公司上市,总融资达2000亿,其中,25家未有收入公司上市,首募670亿。

  此外,周晓殷还介绍了恒生科技指数情况和港交所衍生品情况。


  莫志超:沪深港通的交易安排

  香港交易所市场科交易营运部副总裁

  莫志超从交易运营角度分享了沪深港通的交易安排:

  一是香港交易所战略规划。根据规划,港交所要成为国内跟国际资金流动的桥梁,利用北向通计划促进中国内地资产市场国际化,利用南向通计划便利中国内地财富实行多元资产配置。

  二是沪深港通交易发展继续保持活跃。从成交看,今年2月份南向资金日均成交额差不多700亿港元,占香港市场成交总额16%左右;北上资金日均成交额差不多1400亿人民币,占内地市场7%左右。

  三是南向合格证券要求。从沪港通来看,投资标的主要是恒生综合大型股指数成份股、中型股指数成份股,以及A H股上市公司的H股。从深港通看,除了沪港通允许的投资标的,还包括市值不低于50亿港元的恒生综合小型股指数成份股。

  四是港股与A股市场交易安排异同。不同之处包括:港股最小交易单位由发行公司自行决定;在港股通安排下使用增强限价盘,可以卖出碎股;港股无涨跌幅限制,允许回转交易。


  陈淑欣:香港证券市场交易机制优化及发展

  香港交易所市场科交易营运部助理副总裁

  陈淑欣介绍了香港市场交易机制优化及发展:

  首先是交易制度优化的时间进程表。去年5月实现市场波动调节机制第一阶段优化,扩大了股票涵盖的范围,同时按不同市值的股票设定不同的触发门槛;去年10月进行开市前时段优化,改善竞价交易机制;今年3月底将推出市场波动调节机制的第二阶段优化,允许适用股票在同一个交易时段内多次触发市场波动调节机制。

  其次是市场波动调节机制的主要目的。市调不是短暂停牌,不是暂停交易,也不是限制个别股票每日价格波幅,主要目的在于防范因交易事故而引致的极端价格波动,例如闪崩及程式错误等,减缓关联产品之间的系统性风险,维持公平有序的市场运作,在市场保障和交易干预之间取得平衡。

  再次是开市前时段市调优化。在适用证券方面,一是所有股本证券,包括预托证券、投资公司、优先股和合订证券;二是基金,包括交易所买卖基金、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三是杠杆及反向产品。在容许卖空方面,除竞价盘外,开市前时段容许卖空的证券以不低于上日收市价的价格卖空。在市场数据发布方面,除了参考平衡价格、成交量之外,新增适用证券标记、参考价、买卖盘差额信息、两个阶段的价格限制、交易时段状态等指标。


  何建忠:交易所监管思路和方向

  香港交易所市场科市场监察部副总裁

  何建忠介绍了港交所对市场的监管情况:

  首先是市场监察目标。一是维护和促进证券及期货市场交易的诚信、公平性和秩序;二是维持香港市场如常运作;三是实时监察证券及期货市场交易活动,并在发现有关市场失当行为时,负责进行调查工作。

  其次是港交所执法框架。它包含三方面:一是防范。定期进行市场沟通和参与者教育等工作,加强参与者对相关规则及规律的认识;二是侦测。参与者每年需要填写指定的合规评核问卷,整合其过往的合规记录,对参与者做出风险评估;三是纠正。通过各种不同纠正行动,处理参与者不当、违规行为,展开纪律行动。

  再次是调查市场失当行为的步骤。一是询问交易参与者,具体包括:投资者交易活动背后的动机,参与者跟投资者的互动,参与者在接到投资者交易指令后所进行的审核过程等。二是索取关于交易的文件,出现异动交易,向参与者索取文件,包括:提出交易指示的投资者的资料、详细的交易指示、投资者背后的投机动机及背景、投资者开户的文件、证券对账单等。

  最后,还将有可能把案件转介给香港证监会跟进。这些案件包括内幕交易、虚假交易、操控价格、披露关于受禁交易的资料、操作证券市场等。


  王志华:港股在岸化进程下的机遇与挑战

  南方东英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投资总监、基金经理

  王志华主要对港股在岸化发展进行了分享,包括港股市场“在岸化”机遇、港股投资与A股美股投资的异同、港股投资的机会与风险等。

  首先,港股市场“在岸化”的历史性机遇。具体来看,一是南向净流入加速,2020年港股通南向资金净流入金额6721亿,北向资金净流入金额2517亿,尤其是今年前2月,南向净流入高达4036亿,趋势仍在加速中。二是南向持仓市值仍有巨大提升空间,港股通南向累计净买入市值2.13万亿,占香港总市值4%。三是海外机构也在加速流入港股。国内资金走向海外首选香港市场,目前130家A H股是不错的选择,未来投资者将以中国内地投资者和中国本土投资者为主。

  其次,港股投资与A股、美股投资的异同。一是行业结构差异。A股金融、主要消费品、工业比重较大,旧经济和新经济行业分别占比51%、49%,整体比较均衡。港股最大行业是可选消费,以电商为主,占比34%;电信服务占比21%,为第二大行业。总体来看,港股新经济权重达到74%。美股标普500指数中新经济权重也达到70%以上,其中,信息技术占比最多,为26%,以苹果、微软为代表。二是IPO政策差异带来的结构差异。新经济公司接连赴港上市,2020年以来,快手、京东、网易、京东健康陆续在港股上市,目前市值均超3000亿港元以上。

  最后,“后疫情、再通胀”环境下的机会与风险。一是价值股与成长股风格切换的世纪之辩。最根本的原因是美国10年期国债定价之锚的变化,名义利率的下降拉低了折现率,推动了股权估值上升,成长股价值上修较价值股更高。二是通胀和通缩的十字路口。过去40年处于通缩,有三条重大原因,即全球化、大公司、技术进步。全球化导致了生产效率提升;大公司推动了资本的力量,削弱了劳动力的谈判能力;技术进步也提升了生产效率。未来能否通胀取决于几个因素:全球化逐渐放缓、货币政策扩张、技术进步是否有杀手级应用。三是公司治理能力是重要的试金石。以全球优秀上市公司为例,自上市以后,苹果、亚马逊和微软等科技股都很少再融资,相反每年进行大量回购、分红,对股东回报的考核在高级管理层薪酬结构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香港上市的企业与美国有更类似的投资者要求和公司治理,对小股东更为友好。


  卞策:外资视角下的中国投资机遇

  摩根资产管理执行董事、新兴市场及亚太区股票团队客户组合经理

  卞策从外资机构的角度分享了外资如何看待中国的投资机会,在中国的不同市场,包括在岸市场和离岸市场,如何寻找到一些好的投资机会,并就投资理念和研究框架进行了交流。

  首先,投资中国不同市场的机会。在岸市场,上海和深圳交易所有很多新经济企业,包括科技类、健康医疗类、消费类,这些行业中的龙头企业投资机会最多。来自海外的资金将不断增加在A股的配置,这会形成一种长期趋势。离岸市场,香港交易所会给投资者新经济投资机会,包括一些互联网企业,尤其以互联网电商为主的一些企业,同时也有周期性投资机会。

  其次,以长期投资实力寻求投资主体。寻找真正有结构性增长机会的一些行业,集中在三个主要的投资主题,包括科技类、医疗健康类、消费类,关于这三个投资主题我们认为未来有很大发展空间。

  科技、软件是比较看好的。云技术,尤其是经过疫情,使得对云的需求在未来只会越来越多,已投资一些数据中心,包括云技术企业,这一类企业都可以在中国离岸市场找到。此外,还有芯片,尤其是进口替代类的芯片。

  医疗健康,中国社会的老龄化带来一些投资机会,在研发外包上还是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同时还有做医疗检测设备的企业,以及有创新能力、技术领先的一些医药企业。

  消费、包括电动电阻的新能源车、互联网电商,还有包括线下的消费,都在我们的组合和策略中可以寻找到一些投资机会。

  最后,投资理念以及研究框架。作为完全的主动投资者,以自下而上选股为主。具有三个特点:

  一是质量,偏好具备稳定现金流的企业,盈利确定性相对比较高。对质的要求会关注以下几个方面;是不是可以为股东创造好的回报,主要关注如股本回报率、盈利的稳定性、资产负债表的健康情况;其次是持续性,我们希望一家企业可以长期为股东创造价值;关注所处的行业、遇到的挑战、监管压力、创新能力、管理层对创新的主要看法等,这些都对持续性产生很大影响。

  二是长期性,持有股票时间相对比较长,换手率比较低。比如,寻找的股票每年盈利15%,然后增长3年到5年,而不是寻找一年盈利会涨60%的这种股票,作为长期的投资者,寻找有长期复合盈利增长潜力的一些企业。

  三是公司治理,作为中小股东希望自己的利益得到保护,关注管理层及大股东的利益和中小股东的利益是否捆绑一致,资本分配是不是以股东的利益最大化为主要目的,以及派息情况。


  李耀柱:港股市场投资思路、投资策略及建议

  广发基金国际业务部副总经理

  李耀柱对今年香港市场以及美股市场的看法整体持谨慎乐观的态度。

  首先,基于当前盈利情况,港股表现可期。关于基本面与盈利前景,国内经济持续复苏,港股市场业绩也将继续修复。从历史看,盈利是港股走势的核心驱动因素,盈利的持续修复也是港股市场持续上行的关键。关于流动性环境,一方面国内政策将从危机时的极端水平回归正常化,甚至可能带来一定的信贷收紧局面。另一方面,考虑到海外经济复苏仍面临一定不确定性,海外流动性或相对宽松。相对高位的估值或并非值得担忧的因素,港股当前静态PE处于相对高位,但这主要是由于2020年业绩的大幅负增长及恒生指数的成分股改革,剔除这些因素之后港股估值仍处于相对低位。

  其次,南下资金或将继续流入港股市场。结构性低估的板块仍然吸引南下资金持续流入。2021年以来南下资金大幅流入港股市场,其背后是相对高位的AH溢价以及国内相对充裕的公募资金。虽然近期南下资金受香港地区财政部提升印花税及市场波动等影响,出现一定程度流出,但相对于A股而言,尤其在顺周期领域,未来南下资金或将持续流入。

  再次,恒生指数相对高位的估值或并不值得担忧。当前恒指PE估值处于历史相对高位,其主要原因是2020年上半年业绩的负增长使得港股估值被动提升,而恒生指数成分股发生调整,部分估值水平高的个股纳入使得恒指估值有所抬升。

  再次,美债利率上升不改港股上升趋势。从历史上看,盈利是港股市场最为核心的驱动力,而流动性环境变化对港股市场的影响相对有限。近期美债利率的快速上升引起市场担忧,全球主要市场有所波动,但并未改变港股上行的趋势,今年港股业绩的确定性有望支撑港股不断上行。

  最后,全球通胀预期变化对港股市场影响或相对有限。从港股的历史情况看,市场走势与通胀水平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通胀水平影响港股的传导路径是相对复杂的。在当前通胀温和的情况,企业盈利仍然是推动港股的最大驱动因素。


  黄成扬:港股市场投资观点

  泰康资产公募事业部股票投资总监

  黄成扬分享了对港股市场的定位、采用怎样的分析框架追踪港股的投资机会,以及从微观和中观层面对港股的看法。

  首先,对港股市场的定位。他表示,不管对于国内还是海外的投资者而言,香港股市有它非常独特的重要性,尤其是过去几年,以李小加为代表的一批改革派,推动了港交所的积极变革。这些变革在近两年,包括未来比较长的时间维度里,对于投资港股会带来很大的积极效果。

  其次,如何去评估及追踪港股投资机会——MVPCT框架分析。港股市场本质上是一个离岸市场,很多资产是国内的,虽然很多资金在南下,但目前为止它的主要投资者仍是国外的机构投资者,很有必要站在全球资产配置的角度来看待港股,建立一套分析研究港股的体系,这包括五个维度的重要因素,第一是包括海外的宏观和货币政策;第二是国内的宏观和货币政策;第三是香港本身所处的政策和股票市场的环境变化;第四是香港本身的估值和盈利的变化情况;最后是资金面的情况。在这个基础上来进行港股研究跟投资。

  最后,从偏微观及中观层面看港股机会。从2021年及更长的时间维度来讲,港股在未来一段时间,整个旧经济有望获得价值的回归。广泛意义上讲,新经济还是有一个不错的成长空间。从更长时间维度上讲,还是更看好与科技互联网和消费服务板块为代表的新经济的机会。


  厉海强:港股基金市场概况和产品创新思路

  中信证券研究部金融产品首席分析师

  厉海强对港股基金产品进行全面介绍,包括港股基金市场概况、港股基金分类与产品梳理、港股基金产品创新思路等方面。

  首先是港股基金市场概况。

  一是港股市场投资价值明显。具体有三个维度:目前AH溢价仍在高位,南下资金持续流入;行业结构持续优化,金融地产行业比重下降,科技、医药占比提升较快;恒生指数年初至今收益在全球主要市场中排名居前,得到资金认可。

  二是公募基金港股投资概况。最近三年国内有投资过港股的公募基金已达772只,管理港股资产总规模3953亿元。不过聚焦于港股投资的产品并不多。投资于港股市场主要有两个渠道:QDII渠道、港股通渠道,QDII基金可通过QDII渠道可投资于全部港股,投资范围更宽,近几年新发的公募偏股基金大多可通过港股通渠道投资港股,比例不超过50%。

  其次是港股基金分类与产品梳理。大体上有四大类,一是主动管理型港股基金(非QDII),分为三小类:港股主题基金、沪港深基金和包含港股通的其他基金。截至2020年末,市场上共有61只沪港深基金、40只港股主题基金,分别有917、359亿元管理规模。大部分基金战胜恒生指数,部分战胜沪深300指数。从管理人规模看,东证资管、广发、富国等管理规模较大。从产品设计看,港股主题基金大部分投资于港股,沪港深基金投资有所分化。

  二是指数型港股基金,目前包含41只港股市场指数基金、28只跨市场指数基金。从跟踪指数来看,主要是恒生中国企业指数、恒生指数、中证海外中国互联网指数,粤港澳大湾区创新100指数等热度较高的指数。从管理人规模看,易方达、华夏管理规模绝对领先。从跨市场指数来看,各类“大湾区”、“沪港深”指数流行。

  三是主动QDII港股基金,从分类看,全球基金45只最多,投资范围仅限于香港市场仅有5只,其他大中华、亚洲、亚太等区域基金也会投资港股。从业绩看,10只基金2020年以来取得25%以上年化收益率,大幅跑赢恒生指数。

  四是中港互认基金,在产品设计方面,中港互认基金较多采用海外基金的份额设计模式,并且按货币来进行区分。目前共有18只基金,其中5只聚焦投资于香港市场,1只投资于大中华区域。

  最后是港股基金产品创新思路:一是被动产品布局,包括布局表征中国资产的宽基指数,如沪港深300、沪港深500等;丰富被动产品线,扩充新经济行业主题基金;布局Smart Beta,目前已经有低波红利、预期高股息、ESG等;二是布局养老金产品,自今年起,年金基金可通过股票型养老金产品或公募基金去投资港股通标的,1月29日人社部公布首批5只港股通养老产品名单;三是利用存量资源,打造AH动态配置产品。市场中尚有60余只老港股基金,投资比例不受限制,可调整A股、港股配置比重;四是“固收 ”产品投资范围积极纳入港股,便于基金经理把握A股较为稀缺的互联网、消费服务标的,增厚风险收益的吸引力。


  郑凯文:港股通结算规则介绍

  中国工商银行总行资产托管部营运二处经理

  郑凯文从运营角度分享了港股通的清算与交收、风险管理、公司行为处理等实务。

  港股通从2014年底开始实施试点运行,作为国内资本市场的跨境创新业务,为两地交易所、券商及结算公司共同为投资者开通了投资渠道。在投资过程中,两地交易者保留了各自的交易习惯,尊重对方的业务安排,这也是港股通在内地与香港产生结算差异的主要原因。

  在清算与交收方面,郑凯文分享了港股通的结算原则、结算流程、港股通交易收费方式、特殊安排、延迟交收情形,以及如何结息等内容。

  在风险管理方面,他分享了中国结算公司参照香港结算对中国结算的做法,根据“风险相对隔离、互补传递”为原则,每日向结算参与人收取风控资金,以控制价差风险,风控资金按人民币缴纳。风控资金包括差额缴款、按金、集中抵押金三部分,集中抵押金暂不收取。

  结算参与人需单独开立风控资金账户,存放风控资金,按月结息,通过备付金账户交收。

  在公司行为处理方面,郑凯文指出,在港股通业务中,中国结算公司作为名义持有人持有港股通投资者取得的证券,发挥名义持有人的作用。结算参与人作为持有链条中的重要一环,发挥联通中国结算公司与其名下客户的作用,主要职能包括:公司行为信息的转发、意愿征集和申报、权益派发。

  香港市场公司行为:发生频率高,形式做法多样,主要由香港过户处和香港结算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