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ESG双周报(第7期)
来源:可持续投资与ESG研究
作者:
2023-05-12

  【总览】

  一、国际ESG动态

  1.英国政府发布2023年绿色金融战略

  2.欧盟和挪威成立绿色联盟

  3.欧盟正式通过碳关税

  4.哥斯达黎加加强其可持续金融框架制定

  5.IAASB就可持续报告鉴证标准征询意见

  6.亚洲气候变化投资者小组增加中国工作组

  7.亚行首推亚太创新气候变化融资机制IF-CAP

  二、国内ESG动态

  1.中国和新加坡设工作小组加强绿色金融合作

  2.生态环境部:生物多样性保护需要多元化投融资支持

  3.国家标准委等十一部门印发《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4.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比例进一步提升;沪深交易所正在研究中国版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指引

  5.四川省:印发《四川省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

  6.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山东省碳金融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

  【详细】

  一、国际ESG动态

  1.英国政府发布2023年绿色金融战略

  4月,英国政府发布了《2023年绿色金融战略》,这是其动员资金支持向绿色金融体系转变的最新计划。英国已承诺到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

  该战略行动基于两个支柱:“对齐”和“投资”。“对齐”支柱包括一系列措施,旨在提高公司和金融市场参与者的可持续信息透明度,例如引入环境信息披露规则和制定英国绿色分类法。“投资”支柱旨在为绿色项目动员资金,包括通过可持续发展债务和转型债券等资本筹集工具以及扩展英国排放交易计划。政府还计划与行业和其它利益相关者就更新后的战略各个方面展开对话,包括就应该绿色分类法进行咨询,明确受托人的义务,并正式评估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发布的前两个可持续性披露标准(预计于2023年6月发布)。

  2.欧盟和挪威成立绿色联盟

  4月24日,欧盟和挪威宣布成立绿色联盟,旨在加强双方在气候行动、环境保护、清洁能源和产业转型方面的合作,确保成功实施巴黎协定和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COP15达成的协议。双方表示203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比1990年至少减少55%,并最迟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

  绿色联盟将重点关注以下领域:

  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包括在气候适应、碳定价、碳清除以及碳捕集、运输、利用和储存方面的合作;

  加强在环境问题上的合作,重点是制止和扭转生物多样性丧失、森林退化和森林砍伐,促进循环经济,解决塑料的整个生命周期问题,制定化学品和废物管理的全球标准,以及可持续的海洋管理;

  支持绿色产业转型,通过战略伙伴关系,如:可持续原材料和电池价值链战略伙伴关系,进一步加强政治和产业合作;

  加快清洁能源转型,重点发展氢能和海上可再生能源。

  使所有运输方式的运输部门脱碳,特别是在零温室气体排放和零污染运输方面;

  加强监管和商业合作,为加速向循环经济和净零经济过渡所需的创新环境解决方案制定全球标准;

  巩固在脱碳、可再生能源和生物经济领域的现有研究、教育和创新合作;

  共同努力促进可持续金融和投资,使欧洲走上一条环境可持续、气候中和和气候适应型经济的道路。

  3.欧盟正式通过碳关税

  4月25日,欧盟理事会投票通过了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这标志着CBAM走完了整个立法程序得以“正式通过”。CBAM法案将于今年10月1日起试行,出口欧盟的企业需要向欧盟报告碳排放量,但不会被征收碳关税。2025年底过渡期结束,CBAM覆盖行业(铁、钢、水泥、铝、化肥、电力、氢)的进口商品将开始被征收碳关税。

  4.哥斯达黎加加强其可持续金融框架制定

  4月21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及其金融倡议组织(UNEP FI)和欧洲委员会,以及几家哥斯达黎加机构共同启动了“将哥斯达黎加金融部门的资金流动与《巴黎协定》的气候变化目标一致”的倡议。该倡议旨在制定一个国家级的可持续金融分类体系,创建一个框架以反映和披露与气候相关的金融风险,并在银行和保险公司的投资组合中进行测试,以评估它们面临的风险并确定缓解战略。通过这种方式动员私人资本支持低排放和适应气候变化的经济,增强金融部门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5.IAASB就可持续报告鉴证标准征询意见

  4月24日,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IAASB)发布公告,表示在4月会议中确定了将提前理事会制定的可持续报告鉴证标准(International Standard on Sustainability AssuranceTM(ISSA)5000,General Requirements for Sustainability Assurance Engagements)征询意见期,原计划于2023年10月开始,现在修改为2023年7月下旬或8月初开始,持续到12月。征询意见期提前是为了在2024年形成最终标准。在最近的一份报告中,国际证监会组织(IOSCO)强调了ISSA 5000在2024年准备就绪的重要性,更早形成可持续报告和鉴证标准的全球基线符合公众利益。

  可持续鉴证国际标准ISSA 5000将为可持续信息报告提供合理保证(reasonable assurance)和有限保证(limited assurance)两种鉴证类型。国际会计师职业道德准则理事会(IESBA)正在制定对可持续报告及鉴证业务的伦理和独立性标准,预计也在2024年正式发布。

  6.亚洲气候变化投资者小组增加中国工作组

  4月24日,亚洲气候变化投资者小组(The Asia Investor Group on Climate Change,AIGCC)成立了中国工作组,以满足中国市场的投资需求。

  中国已经提出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的双重目标,并正在部署风能、太阳能等有竞争力的低碳能源。中国生态环境部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战略规划研究部主任柴麒敏在工作组成立大会上表示,要实现中国2060年碳中和目标,至少需要139万亿元人民币(21万亿美元)的投资,每年的长期资金缺口为1.6万亿元人民币(2320亿美元)。中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China Emissions Trading System)和中欧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减缓气候变化(China-EU Common Ground Taxonomy-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的推出,促使投资者对气候变化和ESG投资日益紧迫。

  AIGCC作为亚洲的投资者联盟,在可持续投资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在中国碳减排的发展中,AIGCC可以将中国市场和全球投资者连接起来,并支持投资者通过投资者气候行动计划(Investor Climate Action Plans)和净零投资框架(Net Zero Investment Framework)降低投资组合排放。

  7.亚行首推亚太创新气候变化融资机制IF-CAP

  5月2日,亚洲开发银行(亚行)宣布推出“亚太创新气候变化融资机制”(IF-CAP)。目前,IF-CAP的初始合作伙伴包括丹麦、日本、韩国、瑞典、英国和美国。亚行正与这些合作伙伴磋商机制运行细节,包括如何为相关项目准备提供赠款和为亚行部分主权贷款资产组合提供担保等事宜。通过IF-CAP担保降低亚行资金风险敞口,使得亚行得以释放部分资金,加速为气候变化项目提供新资金。在“1比5”的杠杆模式下,最初30亿美元额度的担保目标将最高释放亚行150亿美元的贷款额度用于气候变化项目,从而缓解整个亚太地区急需的气候变化项目资金缺口。

  二、国内ESG动态

  1.中国和新加坡设工作小组加强绿色金融合作

  4月22日,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和中国人民银行(PBC)已成立“中国——新加坡绿色金融工作小组”(China-Singapore Green Finance Taskforce,GFTF,简称“工作小组”),在绿色和转型金融方面深化新中双边合作,为企业推动亚洲向低碳未来转型提供便利。

  4月21日,工作小组在重庆召开第一次会议,讨论了双方合作项目,扩大新加坡、中国和本区域之间的绿色和转型金融资金流动。工作小组拟定了涉及于三个领域的三项主要工作:

  首先,双方将在可持续金融国际平台(IPSF)开展合作,使两地的分类法互为运作,加强IPSF的共同分类法的使用,深化对中国和新加坡定义的转型活动的了解。

  第二,新加坡交易所(SGX)和中国国际金融公司(China International Capital Corporation)开展合作,加强两国的可持续发展债券市场的连通性,包括发行和获取在中国和新加坡的绿色和转型债券产品。

  第三,新加坡元宇宙绿色交易所(Metaverse Green Exchange)和北京绿色交易所(Beijing Green Exchange)开展合作,应用科技以支持可持续金融的实施,包括试行有碳信用(carbon credit)的数字绿色债券。

  2.生态环境部:生物多样性保护需要多元化投融资支持

  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王志斌在4月27日生态环境部例行发布会上表示,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在更新《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时进一步考虑将建立多元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投融资机制作为优先行动,引导更多的金融机构将生物多样性作为相关决策的重要考虑因素,不断完善政策保障,拓展金融机构支持生物多样性的参与和支持生多保护力度,丰富投资渠道,推动金融机构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3.国家标准委等十一部门印发《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国家标准委等十一部门印发《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主要目标是围绕基础通用标准,以及碳减排、碳清除、碳市场等发展需求,基本建成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到2025年,制修订不少于1000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包括外文版本),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显著提高,主要行业碳核算核查实现标准全覆盖,重点行业和产品能耗能效标准指标稳步提升。实质性参与绿色低碳相关国际标准不少于30项,绿色低碳国际标准化水平明显提升。

  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包括基础通用标准子体系、碳减排标准子体系、碳清除标准子体系和市场化机制标准子体系等4个一级子体系,并进一步细分为15个二级子体系、63个三级子体系。该体系覆盖能源、工业、交通运输、城乡建设、水利、农业农村、林业草原、金融、公共机构、居民生活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满足地区、行业、园区、组织等各类场景的应用。标准体系根据发展需要进行动态调整。

  4.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比例进一步提升;沪深交易所正在研究中国版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指引

  4月29日,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发布2022年经营业绩分析报告,2022年,境内首发上市公司424家,总数增至5079家。注册制改革释放活力,上市公司群体持续壮大,引领高质量发展态势明显。截至2023年4月29日,除已公告拟延迟披露和退市、重整公司外,沪、深、北三家证券交易所共5067家公司[1]披露2022年年度报告。

  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比例进一步提升。逾1700家公司单独编制并发布2022年ESG相关报告[2],占比34%,家数较去年大幅增加,A H、央企控股、主板上市公司发布率领先,银行、非银金融等行业ESG相关报告发布率超80%。

  上市公司在保税收、促就业、利民生等践行社会责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2022年全市上市公司合计贡献税收4.79万亿元,占全国税收总额的28.7%;新增员工人数68.88万人,占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的5.7%,汽车行业新增员工数量超30万人,电力设备新增超20万人,医药生物、机械设备、基础化工、建筑装饰行业均新增员工超5万人。全年支付职工薪酬共6.24万亿元。

  年报现金分红金额创历史年度新高,积极回报投资者已成全市场新风尚。3413家上市公司实施或公布年度现金分红方案,占比67%,合计现金分红达1.89万亿元,平均股利支付率30.3%。27家公司分红金额超百亿,工商银行分红金额超千亿。

  中国证券报记者获悉,为引导上市公司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沪深交易所正在结合我国国情和上市公司实际情况,研究制定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指引。

  [1]年报数据样本统计口径为截至2022年12月31日已上市的上市公司,统计时点为2023年4月29日10时;

  [2]ESG相关报告指上市公司在定期报告外单独发布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CSR)、可持续发展报告和ESG报告等。

  5.四川省:印发《四川省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

  4月19日,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发展改革委、科技厅等17部门(单位)联合印发《四川省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简称《方案》)。《方案》是继去年《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发布后,全国首个发布的省级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方案》分别明确了2025年、2030年、2035年三个阶段适应气候变化行动的主要目标。根据《方案》,四川省将开展气候变化风险监测评估行动、生态系统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水资源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农业领域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基础设施适应气候变化行动、人居环境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敏感产业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健康领域适应气候变化行动、自然灾害应急和综合治理行动、国土空间气候韧性强化行动等十大重点活动。

  6.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山东省碳金融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

  4月24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山东省碳金融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中提出:力争到2023年年底,山东省推进碳金融发展的制度体系初步形成,转型金融标准和激励机制基本建立,重点工业企业碳账户初步建设,碳信贷、碳债券、碳基金等碳金融产品创新取得较大进展。到2025年年底,碳资产托管、碳保险等碳金融产品破题并不断丰富,碳交易市场参与度有效提升;碳账户应用场景更加多样,初步搭建起集评价、融资、数据分析等于一体的碳金融服务平台;碳债券融资规模达到100亿元以上,绿色贷款增速高于全部贷款增速;碳金融体系基本形成,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强化宣传引导,推行企业环境、社会责任报告(ESG)发布制度,将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作为一种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努力形成发展碳金融的良好社会环境和广泛共识。

  说明:以上内容根据网络资讯信息进行整理,仅供参考。

  ESG咨询:010-85822148


阅读: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