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览】
一、国际ESG动态
1.欧盟批准德国50亿欧元工业脱碳补贴计划
2.欧盟推迟可持续发展报告和尽职调查规则实施
3.欧盟制定钢铁和金属产业的减碳计划
4.中法发布关于气候变化的联合声明:坚定支持《巴黎协定》及其温控目标
5.澳大利亚监管机构发布新指南,指导企业开始强制执行可持续发展报告制度
二、国内ESG动态
1.财政部:将在英国伦敦发行人民币绿色主权债
2.2025年财政政策将加强绿色低碳技术与可再生能源支持
3.生态环境部发布全国碳市场扩围方案、《关于公开征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建议的函》
4.博鳌亚洲论坛:共享可持续发展新智慧
5.18项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国家标准4月起实施
6.生态环境部:我国建成全球最大生态环境质量检测网
【详细】
一、国际ESG动态
1.欧盟批准德国50亿欧元工业脱碳补贴计划
3月24日,欧盟委员会批准了一项总额为50亿欧元的德国国家资助计划。根据计划,德国政府将与受资助企业签订为期15年的“气候保护合同”,通过电气化、利用氢能、碳捕集与封存、碳捕集与利用、能效提升等措施,帮助工业减少碳排放。
具体项目包括水泥和石灰行业的燃料转换、化学行业的电气化改造以及改进传统的钢铁生产工艺等。项目需在3年内实现减排60%,项目结束时实现减排90%。这一计划有助于德国实现其能源和气候目标,同时为欧盟的可持续繁荣和竞争力目标作出贡献。
2.欧盟推迟可持续发展报告和尽职调查规则实施
3月26日,欧盟成员国常驻代表委员会(Coreper)批准了欧盟理事会关于简化企业可持续发展规则的立场,支持欧盟委员会提出的延期方案。该提案属于欧盟2025年2月通过的"综合法案"(Omnibus I),主要内容包括:针对尚未开始报告的大型企业及上市中小企业,将《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指令》(CSRD)的适用时间推迟两年;将《企业可持续发展尽职调查指令》(CSDDD)的成员国转换截止期限及首批适用(覆盖最大规模企业)的时间推迟一年。旨在通过推迟相关法规的实施,为企业提供法律确定性,减少行政负担,从而增强欧盟的竞争力。
该提案是“综合一号”委员会在2025年2月底通过的一揽子方案,以简化欧盟立法在领域可持续性。鉴于对商业界的重大影响,波兰主席以最高优先权目的是为欧盟公司提供必要的法律确定性关于他们的报告和尽职调查义务。会员国普遍认同主席的紧迫感。
3.欧盟制定钢铁和金属产业的减碳计划
欧洲钢铁工业作为欧洲经济基础,为多关键领域提供投入,在地缘政治背景下对欧盟安全意义重大。但当前该行业处于关键转折点,面临高能源成本、不公平全球竞争、减排投资需求等挑战,且受市场扭曲措施影响。
欧盟委员会主席称钢铁工业是欧洲繁荣核心引擎,为此推出行动计划。内容包括确保行业能源供应,提倡购电协议、灵活用能税、降电网费率,促能源密集型行业电网接入及可再生和低碳氢气使用;防止碳泄漏,完善碳边界调整机制;收紧钢铁保障措施,提出新长期措施,评估“熔化和浇注规则”;促进循环,设回收目标,评估产品回收成分要求,考虑废料贸易措施;降低去碳化风险,引入公共采购标准,促进低碳金属需求。欧盟将在2026-27年通过煤炭和钢铁研究基金拨款1.5亿欧元,“地平线欧洲”为“清洁工业协议”额外拨款6亿欧元。扩大规模阶段目标通过工业脱碳银行等提供1000亿欧元,2025年进行10亿欧元试点拍卖。同时积极劳动政策支持技能发展和工作转换,相关机制监督就业影响,保护工人权利。
4.中法发布关于气候变化的联合声明:坚定支持《巴黎协定》及其温控目标
3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法兰西共和国在〈巴黎协定〉达成十周年之际关于气候变化的联合声明》正式公布。在联合声明中,中法双方重申《巴黎协定》核心地位,明确温控目标,将全球升温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低于2℃,并努力限制在1.5℃以内。双方承诺加强能源、工业等领域去碳化合作,推动公正有序的能源转型,反对单边主义并坚定维护多边主义框架。两国将提交覆盖全经济范围、包含所有温室气体的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NDC),强调“国家自主决定”原则。
5.澳大利亚监管机构发布新指南,指导企业开始强制执行可持续发展报告制度
3月31日,企业、市场和金融服务监管机构澳大利亚证券与投资委员会(ASIC)宣布发布“监管指南280(RG 280)”,这是该委员会为根据澳大利亚新的强制性气候报告法要求编制包含气候相关财务信息的可持续发展报告的公司提供的新监管指南。该指南详细介绍了澳大利亚证券和投资委员会计划在新的可持续发展报告要求实施初期采取的“务实和适度的方法”进行监管和执法,包括计划将执法调查重点放在严重或轻率的不当行为上,以及在新要求逐步实施的过程中,如果监管机构发现信息不完整或有误导性,将直接与公司接触。
报告要求将适用于需要向澳大利亚证券和投资委员会提供经审计的年度财务报告且符合特定规模门槛的所有上市公司和大型自营公司,首先是员工人数超过500人、收入超过5亿美元或资产超过10亿美元的公司,以及资产超过50亿美元的资产所有者。对于中型公司(员工人数超过250人,收入超过2亿美元,资产超过5亿美元),报告要求将于2026年7月开始执行,小型公司(员工人数超过100人,收入超过5000万美元,资产超过2500万美元)将于一年后开始执行。
二、国内ESG动态
1.财政部:将在英国伦敦发行人民币绿色主权债
3月19日,中国财政部宣布,将在英国伦敦发行首支人民币计价的绿色主权债券,规模不超过60亿元人民币。这是落实2025年初,中英第十一次经济财金对话成果的重要举措,标志着两国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合作迈入新阶段。
本次债券发行依据今年2月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绿色主权债券框架》,募集资金将专项用于清洁交通、污染防治、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等六大领域。作为中国首次在境外发行的人民币绿色主权债券,其发行场所选择全球第二大离岸人民币市场——伦敦,既彰显中英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也为国际投资者提供了优质绿色资产配置选择。
当前,全球绿色融资缺口达90万亿美元,美国ESG政策亦有收缩;在此背景下,中国通过发行绿色主权债券,不仅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更将填补全球绿色金融供给缺口。数据显示,人民币已跃居全球第四大支付货币,80余国央行将其纳入外汇储备,此次发债有望增强离岸人民币投资属性,促进欧洲市场对人民币资产的认可。
2.2025年财政政策将加强绿色低碳技术与可再生能源支持
3月24日,财政部表示,2025年财政政策将重点支持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运用,同时大力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政策包括支持污染防治攻坚战,安排大气污染防治资金340亿元、水污染防治资金267亿元、土壤污染防治资金44亿元,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此外,政策还涉及支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如“三北”工程补助资金120亿元、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资金129.5亿元等。在碳达峰碳中和方面,政策将研究建立与“双碳”目标相适应的财税体制,加大对重点行业领域低碳转型、碳汇能力巩固和提升等重点领域的保障力度。
3.生态环境部发布全国碳市场扩围方案、《关于公开征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建议的函》
3月26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标志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首次扩大行业覆盖范围工作正式进入实施阶段。此前,该市场仅覆盖发电行业的2200家重点排放单位,此次扩围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预计新增1500家重点排放单位,覆盖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占比将达到60%以上,覆盖的温室气体种类扩大到二氧化碳、四氟化碳和六氟化二碳三类。国家将分两个阶段有序推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工作方案》的落实。
3月27日,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公开征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建议的函》,提出具备相关技术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均可提出方法学建议,建议应符合相关管理办法和产业政策要求,体现绿色低碳技术发展趋势,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和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方法学建议材料需按要求编写,并附上相关案例,于2025年4月25日前通过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注册登记系统及信息平台提交。生态环境部将常态化开展方法学建议征集和评估遴选工作,结合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需求,择优分批次发布相关方法学。
4.博鳌亚洲论坛:共享可持续发展新智慧
3月28日,为期4天的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正式闭幕。此次年会重点关注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探讨全球气候治理和能源转型,并发布相关旗舰报告。博鳌一直致力于绿色发展的实践,其“零碳示范区”在建筑绿色化改造、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为中国和亚洲的绿色发展提供了实例参考。
5.四月起实施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国家标准
4月1日起,18项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国家标准将正式实施。这批标准涵盖多个国民经济重要产业,包括铸造、有色、化工、建材、矿山、机械、交通、农业、电工电子、食品、废弃处置等。此批国家标准重点针对以往企业碳排放核算“边界不清、难以互认”的问题,对“算什么,怎么算”提出统一要求,明确各行业核算边界、排放源识别、活动数据采集及排放因子选取等规则,为企业精准计算与报告碳排放构建了规范化路径。通过核算工艺流程排放,企业可锁定高碳环节,有针对性地实施节能降碳措施,引导技术创新,推进绿色低碳技术应用,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该系列标准的编写按照GB/T32150《工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告通则》要求,遵循与ISO 14064-1《组织层面温室气体排放与清除核算和报告要求》一致的原则,将为企业应对国际碳贸易壁垒提供技术支撑。截至目前,我国已累计发布46项企业碳排放核算与报告国家标准,覆盖了发电企业、电网企业、钢铁生产企业、矿山企业、电子设备制造企业、陆上交通运输企业等重点行业,基本实现重点行业全覆盖。
6.生态环境部:我国建成全球最大生态环境质量检测网
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络,覆盖大气、水、土壤等八大要素,形成“天空地海一体化”布局。“十五五”"期间将优化监测点位,新增城市空气、源头区地表水、美丽海湾等监测,强化人为污染溯源,聚焦群众身边水体及化工园区等敏感区域。生态监测方面,已建成200个综合站和1.64万个样地,覆盖所有省份及重点生态区,生物多样性监测能力显著提升。
监测体系正加速数智化转型,国控站点实现“无人运维”,无人机采样和全自动分析实验室节约50%成本。卫星遥感构建起多星联动体系,“十四五”期间发射7颗环境监测卫星,未来将深化AI与遥感技术融合,提升大尺度生态监测能力。通过技术创新,构建起“天眼 地网”的智慧监测体系,为精准治污和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数据支撑。
说明:以上内容根据网络资讯信息进行整理,仅供参考。
ESG咨询:010-85822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