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宝投资总经理 孙嘉
3月25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年鉴、中国量化投资学会主办、北京中金量化科技投资有限公司协办的金麟2017第四届量化投资与对冲基金年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
川宝投资总经理孙嘉参与了主题为“FOF时代的策略与产品设计”的圆桌对话。孙嘉说,作为FOF管理人,我们要做资产配置,在配置这个层面上有两种通用理论,其中一种是,如果按照标准的大类资产配置,即股市、期市、债市、汇市、国内国外的大类配置,但是实际上在股市、期市、债市生存着很多策略,国内的股市可以做量化选股和指数增强,还可以做成长、价值等基本面逻辑。在商品期货里面策略更多,可以做长周期的趋势,也可以做日内不同周期级别的程序化,还有商品期货的基本面套利和统计套利,你难以在这个所谓的大背景下去做配置。
以下为发言实录:
丁鹏:非常感谢王总,下一个问题请问一下川宝投资总经理孙嘉先生,您做了一百多个这样的分析,跟私募打交道也比较多,我们知道做私募FOF中,由于数据的缺乏,往往无法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私募FOF业绩漂移的问题,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孙嘉:谢谢丁博士,刚才听了很多FOF界的同行的发言,我看了一下,可能我是唯一一个私募FOF的代表。刚才丁博问我的问题比较具体,属于FOF实操层面上的,这个问题如果让我按照川宝投研体系归类的话,我觉得是投后管理和风险控制的问题。
当我们选定了一家底层资产,有可能是公募,也有可能是私募基金,首先这个策略应该是定的。现在有些复杂性出现了,随着私募基金的发展,现在有8000家私募,这个样本很大;另外私募基金发展跟以前不太一样,以前的私募比较小,现在很多私募很大,比如说博道,发的产品中既有A策略,又有B策略,又有A B C策略。
这种多策略和全天候策略的私募基金目前在国内不在少数,我们等于说在把私募分拆的过程中,把多策略这一类私募很明显地要把它归为一个大圈子,确实国内很大规模的私募,比如说超过50亿,它已经把一家私募公司当做一个标准企业来运营,会考虑企业的品牌,产品多元化或平台化,甚至可以出海,去香港、去国外开分支机构,甚至可以做一些新三板的东西,它的产品线是丰富的、多元化的。这个类别里面会出现刚才丁博说的这种典型的现象,就是我们投过的私募α不赚钱的时候,问我们能不能把这个策略换成CTA?CTA策略表现还不错;然后,我说对不起,因为我已经投了CTA。
美国去年对冲基金统计数据,关闭了1076支,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关闭最多的。我们有一些小私募,很多优秀的海归,受过高等教育的,在国外的私募机构有过学习经验的优秀人才回来,在北上广深做私募。这也反映一个现象,就是大家都冲在这个市场里做私募,但是又不是那么容易盈利,那怎么办?你第一时间想,我不能按照以前的策略去做,要适应市场做别的策略,所以出现了很多随行就市的策略。
在我们实操的过程中,一旦我们跟私募投了以后,一旦它出现了漂移的话,这是我们不能容忍的。我们遇到过一家我们投过的做阿尔法的私募,它引进了一个CTA策略,当然我们跟投顾有一个充分沟通和评价,最后再做出投资决定。另外整个FOF行业面临一个困境,就是你投给子基金,数据无法实时监控,因为很多子基金私募要规模,他们希望自己做管理人。我们是希望能够拿到实时数据,方便我们做业绩归因、投后管理和风险控制工作。我来实现你这个策略的每天的估值表的分析,从定量的角度做到实时的跟踪,以验证这个策略的有效性。我觉得随着FOF管理者水平的提升,这类现象应该能够得到一些避免。
另外我想说一点,我们中国人做事诚信还是问题有些,很多数据都是假数据,虚假很多东西。有的私募说的策略还不错,但是他自己没有一个充分的详细的披露,所以我们把尽调的流程和体系做了很多更改,尽调的时候要拿到更真实、更详细的信息。所以我觉得这个行业FOF管理人应该做一些合作和沟通工作,尤其是私募FOF在初期发展的时候是一个弱势群体,很难募集到那么大一笔钱,在和很多机构合作的时候面临着被动的问题。
目前我们跟北上广深做FOF的团队进行合作形成群体优势,对私募来讲形成一定的压力,目前来看效果还是不错的。回到丁总这个问题,我认为还是要做好FOF投后管理和风控的问题。
丁鹏:下面一个问题请问川宝投资的孙总,有一个实操很大的问题就在于当你看好一个策略,你投进去之后,您会发现这个策略根本容纳不了这么多钱,它在三个亿、五个亿还可以,但到了二三十个亿的时候,根本容纳不了。
孙嘉:这个现象丁博曾经讲过一个道理,就是收益、风险和策略容量的问题,我觉得这个观点非常好。实际上我们发现策略层面存在很明显的现象,阿尔法容量很大,但是高频策略容量很小。
举个例子,现在我们国内超过50个亿的做阿尔法的投顾非常多,这些因子模型都很同质化,规模也太大了,很难走出差异化的路。川宝筛选了100多家做阿尔法的团队,通过阿尔法提纯,只选择了3家入池合作。
我觉得作为一个FOF管理人来讲,我们要做资产配置,在配置这个层面上有两种通用理论,一种是如果按照标准的大类资产配置,就是股市、期市、债市、汇市、国内国外的大类配置,但是实际上在股市、期市、债市生存着很多策略,国内的股市可以做量化选股和指数增强,还可以做成长、价值等基本面逻辑。在商品期货里面策略更多,可以做长周期的趋势,也可以做日内不同周期级别的程序化,还有商品期货的基本面套利和统计套利,你难以在这个所谓的大背景下去做配置。
另外一种就是很多机构都喜欢用统计方法去做配置,就是通过收益和风险的度量指标作为目标,包括夏普、卡玛、风险平价等。在操作层面上,实际上还是玩数据游戏,没有真正能够看透未来这个大势的,你要知道每个底层策略生存的土壤环境,他们的收益来源。我们川宝去年做了一个突破,就是要挖掘大类资产在上层做配置研究,这个跟FOF产品业绩的相关性最高。大势到底是什么东西,怎么判断?比如股市到底怎么运动,很多人讲今年看到5000点,这些说法都不够精细。我认为专业的金融人士你应该告诉我先涨到6000,然后再下到5000,或者先跌到2800点再涨到5000,或者震荡上行到5000点。
通过我们的统计数据分析发现,股票多头策略和沪深300的相关系数在0.82,作为一个FOF管理人来讲,如何去做配置股票。我认为选β的时候有五种方法可以做,我们自己可以选股选行业,可以买场外期权,可以买指数基金,可以买公募基金,也可以买私募里的多头。
在底层资产操作上,我们要充分尽调挖掘选定配置策略好管理人。比如商品期货里面我们就要一些高频或者中频程序化,那么你就要知道谁在玩这个策略,或者考虑策略容量的时候,你一定要选择策略有效的团队。我们川宝现在已经尽调了近1000多家投顾,这个工作很辛苦。因为我们不像公募高大上,我们还是一个创业的心态,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事业不容易。所以我也劝有些想做FOF的,如果你现在刚刚想做的话,慎重考虑考虑,因为你两年后可能才追上现在的fof机构,这个时间成本及生存难度要反复评估。 实际上FOF公司的利润率非常低,成本非常高,你很难去赚到这个钱。除非你是一个大的机构,像社保一样,或者像招行一样那么多钱,能够专心把这个投研的事情做得很好。但是发现一些机构也有问题,机构不能把所有的投研精力放到一个部门去做FOF,势必导致也无法做到高精专。我们累计投入已经过千万了,这是一个很大的投入,也在咬牙坚持,也希望能够与各位合作,我还是想把我对这个行业的一些观点和认知表露出来。
还回到丁博这个问题,他也提到了95%的FOF公司会死掉,我是部分认同,这里面有些问题,金融行业在高速发展竞争加剧,利润下降。比如说我认为很多期货公司将来可能会只有几十家,包括很多券商也会少一点。
所以,如果规模是收益的敌人成立的话,事实上也已经成立了,那么我们到底为什么会投小私募?有几点,第一个,它有很好的成长性溢价,比如说我们去尽调一家100亿的私募管理机构,它已经是一个大的平台,产品线非常丰富,它的超额收益来源,到底是团队,还是个人,还是某类核心策略,分拆的时候特别困难,所以对FOF管理非常累。
小的好处是什么呢?就是成长溢价,就是说他会很呵护你的产品,倾注很多的心血,会很认真地想把你产品管理好。相对来讲,它已经到了一个稳定的水平。但是很多中小水平私募的管理人还在一个创业的阶段,他希望通过努力到那个水平,这个时候他的努力是值得尊重的,你可以放心地把钱交给他,你只要做好风控管理。
第二个,小私募核心策略的超额阿尔法。你要剥离出来策略的有效性的阿尔法,因为同样做这个策略的人很多,比如说我们发现很多CTA投顾,去国外买机器,这很好,交易可以很快进行。另外还有的投顾走的差异化路线,就是内外结合的方式,这种难道不值得尊重吗?也会有。
所以方方面面来讲,我认为还是底层投顾的一个选择上的问题,就是到底应该选什么样的,我觉得各家都会有不同,重点要考虑风险问题。但是对于我们私募FOF管理人来讲,我觉得不要那么刻板,要充分地把你的方法和体系灵活运用,老有老的好,年轻有年轻的好,这一块不是什么难题,我们希望跟优秀的处于发展中的私募基金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