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11月11日,北交所共有上市公司123家,其中,中小企业占比77%,民营企业占比86%,超八成集中在战略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49家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平均研发强度达5.4%,创新特征鲜明。
一年前的今天,清脆而响亮的钟鸣声在北京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北交所”)大厅响起,81家企业集体挂牌上市,标志着我国第一家公司制证券交易所正式开市。一年来,聚焦“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这一使命,北交所在持续改革与创新中取得了良好开局:市场规模稳步扩容,整体运行平稳有序,制度安排有效运转,市场生态持续改善。
一年来,北交所市场先后迎来了转板制度平稳落地、上市公司破百家、北证50成份指数样本股名单公布、两融规则发布等重要时刻,上市公司也先后交出首份年报、半年报、三季报,展现并证明了中小企业的发展潜力、活力与韧性。
中金公司研究部策略分析师、董事总经理李求索表示,北交所已经形成了上市公司超百家、总市值近2000亿元的投融资平台,有望与沪深交易所实现错位发展,健全资本市场功能,提升资本市场的包容性,为推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发挥重要作用。
特色制度功能有效发挥
一年以来,北交所在遵循证券市场一般规律基础上,各项制度安排充分尊重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阶段和成长规律,支持了一批创新能力强、成长速度快、科技成色足的中小企业聚集发展。
截至11月11日,北交所共有上市公司123家,其中,中小企业占比77%,民营企业占比86%,超八成集中在战略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49家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平均研发强度达5.4%,创新特征鲜明。
除去转板的3家企业外,北交所上市公司规模一年内扩容45家,这与其建立了协同高效的审核注册机制不无关系。据统计,北交所上市公司从受理到注册平均用时145天,最短用时仅72天;四套并行的上市标准兼顾不同类型、不同特征企业,并适度包容中小企业发展阶段中关联交易占比高、区域及客户集中、业绩波动等阶段性规律性问题,为中小企业成长壮大留足空间。
此外,北交所通过构建灵活多元的发行融资机制,支持企业合理按需融资。123家公司公开发行融资平均2.07亿元,单次融资金额从0.4亿元到17亿元不等;目前,已有9家企业启动再融资、3家已完成发行,形成按需、小额、多次的接续融资机制。
备受市场关注的流动性与活跃度也明显提升。数据显示,自开市以来,北交所市场日均成交金额超10亿元,日均换手率约1%,虽略低于A股其他板块,但较原精选层有明显提升,呈现出与中小市值股票相匹配的流动性水平。
“未来,随着北交所投资者数量的进一步提升、北交所上市公司‘品牌效应’的凸显、企业标的与投资者之间良性循环的打通,北交所的流动性仍有改善空间。”李求索认为。
当前,一系列改革举措仍在稳步推进。11月4日,北交所市场首只指数——北证50成份指数样本发布,拟于11月21日正式发布实时行情,行情授权与指数基金开发工作正在有序推进;11月11日,融资融券相关规则发布,待技术准备、权限开通、投资者培育等工作完成后,融资融券业务将正式上线。与此同时,引入做市交易、降低交易成本等制度安排也在逐步推进中。
上市公司业绩稳步增长
伴随着市场改革创新,在先进与包容的制度设计下,北交所服务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持续提升,北交所上市公司的经营活力与成长潜力也得到进一步激发与释放。
就今年三季度业绩而言,北交所上市公司立足科技创新,坚持聚焦主业,努力应对疫情反复及复杂国际形势等诸多挑战,整体业绩保持稳步增长,体现出强劲的创新活力和发展韧性。
数据显示,2022年前三季度,北交所上市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732.07亿元,同比增长33.25%;实现归母净利润69.26亿元,同比增长19.43%。在业绩增速明显的背后,正是持续加大的研发投入驱动企业创新发展,进而转化为经营成果。前三季度,北交所上市公司研发支出合计31.97亿元,同比增长33.10%,研发强度达4.37%,约为规模以上企业的3倍。
北交所设立之初便将培育专精特新企业作为核心目标之一。据统计,截至10月底,北交所上市公司中,八成以上公司为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47家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22年前三季度,47家企业合计实现营业收入173亿元、净利润21.3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78%、16.38%;平均研发强度为5.69%。
增量研究院院长张奥平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部分公司突破“卡脖子”技术,实现进口替代,发展动能得到充分释放。
“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需要资金、人才、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全方位支持。未来,北交所有望在支持专精特新企业直接融资方面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而越来越多的专精特新企业也有望在北交所上市,推动北交所高质量扩容。”李求索说。
市场良性生态逐步形成
伴随着北交所逐步扩容,各项机制平稳运行,市场生态逐步改善,北交所对机构投资者的吸引力持续提升,各方资源加速汇聚的良性生态逐步形成。
企业方面,开市以来,共有163家企业申请在北交所上市,截至11月11日,北交所在审企业117家、在辅企业297家。投资者方面,市场合格投资者超520万名,社保基金、保险基金、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等均已入市,超580只公募基金参与市场,11只北交所主题基金获批注册。中介机构方面,券商纷纷加大直投、投研等全链条服务,形成一批深耕市场业务的特色中介,逾900家次机构参与北交所上市公司调研。此外,北交所与76个省市政府和21家银行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协同服务中小企业创新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北交所作为资本市场枢纽的作用正进一步凸显。一方面,3家北交所上市公司转板至科创板、创业板交易,打通了交易所之间的连接通道。另一方面,北交所“龙头”撬动作用有效发挥,2022年分层完成后,557家新晋创新层企业中,近七成符合北交所上市财务条件;企业挂牌新三板意愿提升,新增申请挂牌企业372家,同比上升2.4倍,其中超六成符合北交所上市财务条件。
同时,北交所向区域股权市场不断延伸,累计有760余家区域性股权市场企业申请新三板挂牌,进一步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创新型中小企业培育路径更加顺畅。
此外,为更好发挥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功能,进一步提升北交所市场功能和品牌效应,丰富市场产品结构,北交所以政府债为突破口,逐步探索债券市场建设。截至11月11日,累计服务政府债券发行45只,其中,国债11只,规模为4805.20亿元;北京等5个省市地方政府债34只,规模为1015.16亿元。
张奥平表示,北交所在各项改革举措推进过程中充分评估市场影响,深化了市场各方对资本市场持续推进改革创新的良性预期,对市场整体健康稳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