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30日资管日报
11月30日 星期二
【监管政策】国务院日前公布了《证券期货行政执法当事人承诺制度实施办法》,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办法》共21条,主要明确了证券期货行政执法当事人承诺制度的内涵和适用原则,适用证券期货行政执法当事人承诺的基本流程,不适用证券期货行政执法当事人承诺的情形,承诺金的使用和管理方式,以及监督制约机制等内容。11月29日,证监会就《证券期货行政执法当事人承诺制度实施规定(征求意见稿)》和《证券期货行政执法当事人承诺金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两项配套制度公开征求意见。
日前,财政部制定了《会计改革与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要求围绕深化财会监督的要求,依法加大对上市公司、国有企业、金融企业等实体及相关会计师事务所检查力度,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行政处罚力度和公开曝光力度。全面修订完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有针对性地加强内部控制规范的政策指导和监督检查,强化上市公司、国有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建立并有效实施内部控制的责任,为各类单位加强内部会计监督、有效开展风险防控、确保财务报告真实完整夯实基础。
【公募REITs】11月29日起发行的建信中关村产业园REIT、华夏越秀高速REIT,发行首日就超过预定募集规模,将启动比例配售。具了解,截至29日下午7时,此次2只基础设施公募REITs的有效认购倍数还在上涨,平均预计配售比例约在2%左右。其中,建信中关村产业园REIT的预计配售比例约为2.6%,募集资金达100亿元;华夏越秀高速公路REIT的预计配售比例约为2.4%,募集资金约80亿元。华夏基金于11月29日晚间发布公告表示,基金公众投资者累计有效认购申请份额已超过本次公众投资者的初始募集规模上限,将启动比例配售。据此前公告,建信中关村产业园REIT的公众份额为8075.7万份,公众市值合计为2.58亿元;华夏越秀高速公路REIT的公众份额为0.27亿份,公众市值合计为1.92亿元。2只REITs合计募集金额仅为4.5亿元。
【银行理财】中国理财网信息显示,工银理财的一只包含权益投资的混合理财产品,是一款封闭式净值型产品,期限1至3年,在11月27日预售,30日正式募集。同时,招银理财的一款权益投资比例为20%的混合理财产品也进入募集期。此前的25日,招银理财已发行了一款权益投资比例为30%的混合理财产品。早前,中银理财、光大理财的产品已经参与15日北交所股票交易。长期以来,由于资产配置以非标、固收为主,权益投资被视为银行理财的短板。加上理财子公司成立时间不长,投资能力和体系尚在建设之中,能间接进行权益投资的FOF(基金中的基金),成为银行理财进入权益投资市场的首选。
【理财子公司】近日,招商银行、民生银行、中信银行等多家股份制银行近期都上新了多款最短持有期或滚动周期在7天、14天的理财产品。这些产品主要来自于交银理财、信银理财、招银理财、华夏理财等多家理财子公司。从这些银行app上发现,这类超短期理财产品近期收益率可达3.5%,一些甚至超过了4.0%。这些理财产品的底层资产主要为存款、中短期债券等固收类资产。此前监管层要求银行理财子公司压降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的规模及占比,其中今年底相关机构需将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的占比压降至40%,明年底压降至30%。利用超短期理财产品替换现金管理类产品的需求是目前银行理财子公司的主流做法,明年各家机构整改压力将更加明显。
【保险行业性的私募基金公司成立】数据显示,中保融信基金于11月29日获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记核准,注册资本148亿元,经营范围包括以私募基金从事股权投资、投资管理、资产管理等活动。中保融信共有18家股东,其中寿险公司13家,包括中国人寿(持股19.59459%)、平安人寿(持股13.51351%)、阳光人寿(持股13.51351%)、太平洋人寿(持股10.13514%)等;财险公司2家,包括人保财险、华泰财险;其余三家股东分别是人保健康、华泰资产以及中保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据介绍,中保融信是由中保投资全资子公司中保投资(北京)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基金管理人,拟募集设立的公司制股权投资基金,中保投资是国务院批准设立的,由银保监会直接领导的保险业服务国家战略的综合性投资平台,股东单位有46家,含27家保险公司、15家保险资管公司。
【保险资管】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战略专委会和研究专委会近期联合举行“2021年四季度保险资金运用形势分析会”,多家大型保险资管机构负责人对当前和2022年市场形势作了研判,涵盖权益、固收、另类等几大领域,并提出了保险资产配置策略。据统计,截至今年9月末,保险资产规模24.3万亿元,资金运用余额22.44万亿。其中,债券配置规模8.78万亿,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规模2.73万亿。与会专家认为,随着我国疫情防控常态化,经济形势稳中向好,另类资产、固定收益类资产也是保险资金的主要配置方向。
【信托资管】今年是“资管新规”过渡期最后一年,信托公司一边压降“两项业务”,一边也在加速向标准化转型。尽管2019年-2020年间有光大信托、平安信托、中融信托等多家公司布局主动管理TOF/FOF业务,但直到今年此类业务才出现“井喷式”增长。据用益信托研究院数据,截至2021年11月12日,新增TOF规模约为787亿元,参与布局的信托公司达到40家左右,较去年年末增加20多家,而中国外贸信托2013年就开始FOF业务,其年内新增规模超过100亿元,管理规模突破200亿元。业内人士认为,在监管不断收紧融资类额度的大背景下,标类资产是未来发展的趋势。而在高净值客户需求与银行销售渠道稳定情况下,TOF/FOF业务还有很大市场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