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管专区
今年,22万亿的公募和私募基金行业发生了这些大事!
来源:中国基金报
作者:李树超 孙晓辉 刘芬 吴君 赵婷 房佩燕
2017-12-26

       即将过去的2017年,公募基金行业大事不断:货币市场基金爆发式增长,使得公募基金总规模站稳11万亿大关;价值投资逐渐回归市场,偏股基金再现赚钱效应,绩优基金经理产品热销;新规方面,流动性新规、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委外基金新政加强投资者保护和产品风控;产品创新方面,公募FOF获批、养老目标基金规划出台;分级基金新规、迷你基金加速处置、到期保本基金纷纷清盘转型等,产品规范和产品优胜劣汰态势不断升级。

       公募基金即将迈入2018年,迎来20周年的发展新征程,一个更加规范、透明、健康、可持续的公募基金行业将推动资本市场不断完善。 

       1、货基规模猛增

       助推公募站稳11万亿大关

       4万亿、5万亿、6万亿——今年货基规模节节攀升。中国基金业协会官网最新数据显示,截至11月底,货币基金总规模高达6.8万亿元,在公募总规模中占比逼近60%大关,货基总规模和占比双双刷新了历史新高。事实上,货基规模在今年1~11月累计增长2.52万亿,增幅高达58.97%。

今年无论从货基流动性管理,还是淡化货基规模排名,监管层都有意让规模快速攀升的货基降温,目前货基规模增速已从二、三季度动辄2位数增速降低到微增状态,监管新规对货基的后续影响正在逐步释放。

       伴随着货基规模的水涨船高,公募基金总规模不断攀升。截至2017年11月底,公募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基金资产合计达到11.41万亿元,这一数据比去年末规模大增2.25万亿元,增幅达到24.55%。值得注意的是,公募总规模数据目前已是连续4个月站稳11万亿关口。在今年资管行业去通道、降杠杆大潮下,券商资管、基金子公司等资管业态存续规模萎缩,此消彼长之间,公募基金在资管行业所占比重得到提升。

       2、首批公募FOF获批发行

       公募基金进入资产配置新时代

       2016年9月11日,证监会公布《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运作指引第2号——基金中基金指引》,并自公布之日起施行,正式开启了公募FOF大幕。此后,几十家家基金公司涌入赛道,进入搭建投研团队、FOF基金经理考试、申报公募FOF产品、产品上评审会、业内基金经理调研等各种准备工作。

       今年9月8日,首批公募FOF产品正式获批,花落南方、华夏、嘉实、建信、泰达宏利、海富通6家公司,随后均发行成立投入运作。公募FOF肩负改变资管业态的使命,也是基金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一方面基金行业的大发展为FOF运作提供了足够多的底层资产;另一方面,基金产品数量和类型大扩容使得挑选基金难度增加,行业呼唤更加专业的基金资产配置服务。

       公募FOF将为公募基金发展带来新机遇,打开新空间,大类资产配置的理念也将提升投资者的长期投资体验。

       3、流动性新规实施

       开放式基金流动风险防控加码

       今年8月31日,证监会公布《公开募集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流动性风险管理规定》,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

       流动性新规总结反思了2015 年股市异常波动以来历次行业风险事件的经验教训,以加强公募基金流动性风险管控为核心,对现有开放式基金的监管规则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修订。另外,新规也对市场普遍关注的委外定制基金设立规范、流通股投资比例限制、大额申购和巨额赎回、极端情形下的应急工具、货币基金分类监管等热点问题进行了规定。对现有监管规则进行全面“查缺补漏”,要求基金管理人针对性建立完善流动性风险管控机制,强化机构主体的风险管控约束机制。

       从具体内容上看,流动性新规主要涵盖基金管理人内部控制以及基金产品设计、投资限制、申购赎回管理、估值与信息披露等业务环节的规范,并针对货币基金的流动性风险管控做了专门规定。实际上,该规定的出台,对行业未来的产品形态与发展格局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4、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出台

       基金销售规范化

       为健全投资者适当性制度要求,强化经营机构投资者适当性义务,维护投资者合法权益,2016年12月12日,中国证监会公布了《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投资者适当性办法》)及《关于实施<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的规定》,并于2017年7月1日起施行。

相关规定可归纳为三类:一是以判断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为目标的投资者分类义务;二是以判断产品风险等级为目标的产品分级义务;三是以“将适当的产品销售给适当的投资者”为目标的销售匹配义务。

       值得注意的是,《投资者适当性办法》针对普通投资者设立了特别保护机制,比如禁止主动推介错配产品、举证责任倒置、特别注意义务等。此外,新规还增加了留痕要求,基金销售机构通过营业网点向普通投资者履行告知、警示义务时,应当全过程录音或者录像;通过互联网等非现场方式进行的,应当完善配套留痕安排,由普通投资者通过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要求的电子方式进行确认。新规的实施,对于资管产品销售的合规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委外基金新政

       规范机构定制基金

       据中国基金业协会统计,截至2016年年末,国内108家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公募基金资产合计9.16万亿元,其中委外定制公募基金的总数量约为633只,资产总规模约为10753.5亿元,且债券基金类的占比达八成。2016年年末,因为债券市场巨震、导致货币基金频现巨额赎回,给基金市场的稳定造成了巨大的隐患,出台政策约束公募基金委外业务的发展势在必行。

       今年3月17日,证监会发布《机构监管情况通报》,通报对公募基金提出了四项要求:公募基金不能沦为特定委托人的通道;单一投资者持有基金份额比例达到或者超过50%时,不得向个人投资者公开发售;续存产品要审慎确认大额申购;单一投资者持有基金份额比例出现达到或超过20%的产品,应当定期报告产品特有风险。

       按照委外基金新规,若单一机构持有人新设基金,拟允许单一投资者持有基金份额比例达到或者超过50%有五大要求:一是封闭运作或定期开放运作(周期不低于3个月);二是采用发起式基金形式;三是予以充分披露及标识;四是不得向个人投资者公开发售;五是承诺拥有完全、独立的投资决策权。

       随后一周,监管层紧接着出台了委外基金新规细则:第一,发起式基金要满足单一持有人份额不超过50%规定,委外基金必须采取最低三个月定期开放式基金或者封闭式基金的发起式基金模式;第二,明确3月17日为新老化断界限,以《机构监管通报》下发时间3月17日为界限;第三,细则再次重申新老基金产品都要持续保持单一客户持有占比低于50%。这一规定实施后,原先委外资金快速增长的速度被快速遏制,随着收益不断下行,一些委外资金逐步撤出。

       6、养老目标基金规划出台

       公募将精准服务千亿级养老市场

       今年11月3日,证监会发布《养老目标证券投资基金指引(试行)》(征求意见稿),拟在公募基金中推出养老目标基金这一新的基金品种。征求意见稿对养老目标基金应采取的基金形式、投资策略、投资比例及运作方式、基金管理人及基金经理任职门槛等要点做出详细规定。

       养老目标基金是指以追求养老资产的长期稳健增值为目的,鼓励投资者长期持有,采用成熟的资产配置策略,合理控制投资组合波动风险的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当前推出养老目标基金对于公募基金行业服务个人投资者养老投资,推进养老金市场化改革,促进公募基金行业健康长远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和必要性。

       随着《养老目标证券投资基金指引》征求意见稿的推出,公募行业已经嗅到这类长期持续的增量资金即将给行业带来的巨大潜力:参考美国养老金业务在GDP的比重,截至2016年底,美国第一支柱规模是2.8万亿美元,第二支柱是15.4万亿美元,第三支柱是7.9万亿美元,加起来共26万亿美元,是美国GDP的1.6倍。而目前中国第一支柱和第二支柱相加才相当于GPD的6%。现阶段在国家给企业减轻税赋的大背景下,对中国养老第二支柱提升的概率不大,潜力应该会远远小于第三支柱。加之中国居民的储蓄倾向较高,未来养老第三支柱的占比可能会非常可观。预计FOF等资产配置类产品将成为未来第三支柱的主要方向,公募基金在这一领域将大有可为。

       7、分级基金新规施行

       今年规模萎缩近千亿份

       今年5月1日起,《分级基金业务管理指引》(以下简称“分级基金新规”)正式实施。根据规定,参与分级基金子份额的买入和基础份额分拆的个人投资者及一般机构投资者,必须满足”前20个交易日其名下日均证券类资产不低于人民币30万元的门槛,并在营业部现场以书面方式签署《分级基金投资风险揭示书》”的要求,否则仅能卖出无法买入。

       分级基金新规将一些不具备条件的个人投资者挡在分级基金大门外,降低分级基金场内活跃度,并加快分级产品的优胜劣汰。

       截至今年11月,分级基金新规实施已有7个月时间。7个月中,分级基金规模逐月下降。新规实施当天总份额为1578.66亿份,此后6月、7月分别降为1264.97亿份、1122.13亿份。8月份以后分级基金总份额跌破千亿份关口,8月-10月,分级基金总份额逐月降为996.29亿份、933.21亿份、909.07亿份;11月份以来,分级基金规模再度下行并跌破900亿份关口,11~12月分别为864.54亿份、826.52亿份。截至12月1日,全市场分级基金规模为826.52亿份,比5月1日新规实施初期规模大降752.14亿份,总份额萎缩47.64%;若与今年年初数据相比,总份额更是萎缩984亿份,降幅高达54.36%。

       8、权益基金赚钱效应明显

       部分基金销售火热

       随着A股市场国际化、监管趋严以及投资理念升级,成熟的价值投资理念逐渐回归A股市场。

       从今年市场表现来看,股市风格分化明显,“大象起舞”成为今年市场的一大亮点。以贵州茅台、格力电器为代表的优质大盘股股价屡创新高,并引领市场震荡向上。在年初“漂亮50”带动下市场热点逐渐扩散,低估值、高分红、业绩稳健的蓝筹股进入连续上涨通道,价值股迎来春天,这也让一批价值和蓝筹风格的权益基金净值水涨船高。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八成以上的权益类基金获得正收益,而获得正收益的股票占比只有三成左右,基金产品比个股更显现出明显的赚钱效应。

       随着绩优基金赚钱效应逐步释放,今年9月下旬开始,主动权益类基金的销售大幅提升,出现了股灾以来最密集的主动权益类基金申购。一批绩优基金规模在今年迎来大幅增长,有些去年还是“迷你基金”,今年规模甚至出现几十倍的增长。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权益类基金新发市场可以用“赢家通吃”来概括,有业绩支撑的东方红、中欧等少数基金公司接连出现“爆款”产品,东方红睿丰、中欧恒利等基金受到投资者热捧:今年三季度末,东方红睿丰封转开,一日申购达百亿元;由中欧基金明星基金经理曹名长发行的中欧恒利基金一日认购超过74亿即宣布结束募集;嘉实价值精选3天募集规模也达到66.10亿元。数据显示,仅中欧恒利三年定开等十几只基金首募规模便占到权益类基金发行总额的57%。 

       9、迷你基金加速处置

       全年清盘基金破百

       在委外资金和其他资金陆续撤离、迷你基金监管趋严以及“先发后清”曲线去库存模式下,今年迷你基金处置大幅加速:今年已清盘和拟清盘基金数量超过100只,成为历史上清盘基金数最多的一年,并超过过去多年总和。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基金拟清盘数量只有19只,但从下半年开始拟清盘基金明显增多,尤其今年四季度以来更是进入加速状态,仅两三个月的时间公告拟清盘的基金数量便接近50只。针对旗下迷你基金较多的基金公司,11月底证监会曾提出新举措,“原则上对其上报的产品适用6个月的注册审查期限”,而目前注册一个常规类型的新基金一般只需要20个工作日。为了不影响公司新基金注册节奏,不少基金公司加快了对迷你基金的清盘处置。

       从清盘基金类型看,这些已清盘和拟清盘的基金以债券型、混合型和保本型居多,其中债券型基金占据半数以上。有30多家基金公司旗下产品有清盘,其中拟清盘数量在3只以上的占据一半比例,有的基金公司年内拟清盘数量甚至多达10只,另有5家基金公司拟清盘基金数量在5只以上。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清盘的基金中,有相当数量的基金从成立到清盘的间隔时间不到1年,时间最短的甚至只有几个月的时间。

       10、避险策略基金指导意见发布

       到期保本基金纷纷清盘转型退场

       今年1月24日,证监会发布《关于避险策略基金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为了避免投资者形成对保本基金产品绝对保本的“刚性兑付”预期,将“保本基金”名称调整为“避险策略基金”,并相应取消了连带责任担保机制。因为《指导意见》限制较多,比如限制投资范围、对保本基金规模进行控制以及担保机制的改变等,因此,多数保本基金到期后纷纷转型成其他类型基金或直接清盘。

       2015年、2016年都是保本基金发行的大年,3年共计发行保本基金的规模占到了2003年以来总发行规模的78%。2016年成立的保本基金数量多达94只。今年下半年21只到期的保本基金中,大部分选择了转型,有3只到期清盘。

       从到期情况来看,2018年全年共有71只保本基金将陆续到期,迎来到期高峰。2019年则有46只到期,汇添富保鑫保本将成为最后的一只保本基金,并在2019年9月30日到期。

       2017年私募基金十大新闻

       1、市场二八分化

       私募基金“马太效应”凸显 

       今年以来,在A股市场二八分化的行情以及私募监管趋严的背景下,私募基金行业“马太效应”愈发显著。一批成立较久的私募基金,凭借强大的投研实力,业绩表现经历了市场牛熊考验,风控合规体系也日趋完善,进一步确定领先优势。

       业绩表现方面,具有扎实投研功底的“公募派”私募业绩尤为抢眼,小型私募基金表现则相对落后。据格上理财数据显示,截至12月4日,今年百亿以上规模私募旗下产品平均收益率为27.9%,景林资产、高毅资产旗下产品平均收益均超过50%;规模在50亿~100亿的大型私募产品平均收益率10.98%,而规模在10亿以下的私募平均收益率为9.55%。

       凭借优异的投资业绩,优势私募今年大举扩张。百亿私募强势发行新产品,小私募募资艰难,相当数量的小私募离场退出。统计显示,截至12月4日,百亿以上私募今年以来平均每家新发产品12.34只,合晟资产、高毅资产、映雪投资和景林资产成为今年最“高产”的百亿私募,发行数量均在30只以上;50亿~100亿的大型私募平均每家发行6.92只,而管理规模在10亿以下的私募,平均每家发行量仅为1.15只。

       2.前海隆旗失联上市公司踩雷

       303家私募被列入失联名单  

       11月29日晚间,上市公司国民技术公告称,由于公司累计投入5亿元的产业基金合伙人北京旗隆及母公司前海旗隆相关人员“失联”,公司已向公安机关报案,公司股票也于11月29日开市起停牌。

       据了解,前海旗隆董事长兼投资决策委员会主席代雪峰是医学专业出身、且做过专业医生,在医药领域已经有20多年的投资经历。2006年在深圳成立私募,并在2014年备案深圳前海旗隆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在业内有一定知名度。然而在国民技术公告后,大家发现前海旗隆基金深圳和北京的办公室,在今年10月底已经人去楼空;代雪峰及总经理的电话均无法接通。

       据统计,即使国民技术剔除已收回分红5000万元,仍有4.5亿元投资下落不明,而国民技术十年来的净利润仅为4.39亿元。受此影响,国民技术于12月20日复牌后,连续2天一字跌停,3天合计下跌27%。

       截至11月底,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已将303家私募列入失联名单,其中有92家机构已被注销登记,有9家机构已自行申请注销登记。

       3、新三板挂牌私募整改结果陆续发布

       中科招商等5家私募被摘牌  

       从炙手可热到黯然离场,新三板挂牌私募整改历时一年多,终于有了结果。截至12月16日,10家公司安全过关,中科招商、达仁资管等5家私募年底终止挂牌。经过整改,挂牌私募将回归资管本质。

       2014年、2015年期间,一批私募机构挂牌新三板,部分公司展开资本运作,大额融资引发质疑,2015年12月,证监会暂停PE管理机构在新三板挂牌及融资。2016年5月27日,股转公司发布《关于金融类企业挂牌融资有关事项的通知》,对私募机构增加了8个挂牌条件,包括“管理费收入与业绩报酬之和须占收入来源的80%以上”、“募集资金不存在投资沪深交易所二级市场上市公司股票及相关私募证券类基金的情形”等。随后,新三板挂牌私募进入了长达一年的整改期。期间,债券私募巨头合晟资产主动宣布退出新三板。

       2017年10月27日,股转公司发布《关于挂牌私募机构自查整改相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参与整改的私募在11月10日前提交自查报告。12月中旬,股转公司公布核查结果,富海银涛、拥湾资产、银纪资产、达仁资管、中科招商等5家公司不符合整改要求,将在12月底终止挂牌。同创伟业、浙商创投、菁英时代等10家挂牌私募机构过关,其余仍在核查中。

       4、股权私募大爆发

       私募总规模逼近11万亿 

       今年私募基金总规模实现跨越式增长。8月份,私募基金实缴规模首次突破十万亿元大关。截至11月底,已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2.18万家,已备案私募基金6.46万只,管理基金规模10.9万亿元,比去年底增长约38%。

       私募基金规模的扩张,股权、创业投资基金贡献了主要力量,截至11月底,,股权、创业投资基金规模增长2.24万亿,达到6.93万亿元,占私募总规模的64%。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规模今年缩水4861亿,最新规模仅为2.28万亿元。

       数据显示,截至11月底,管理规模在100亿及以上的私募有185家,比去年增加52家,创历史新高。百亿证券私募包括淡水泉投资、星石投资、景林资产、重阳投资、高毅资产等,百亿股权私募包括鼎晖股权投资、君联资本、歌斐资产、红杉资本、弘毅投资等,百亿私募已经成为业内标杆。

私募基金蓬勃发展,增长势头迅猛,但股权创投私募和证券私募规模的“一升一降”值得关注。近几年来,二级市场经历牛熊转换,一些高净值客户赎回股票产品,涌入一级市场。同时,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和IPO常态化,为股权创投基金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而且,中国经济处于转型升级期,国家倡导“双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购重组,加大基建等投入,推动相关领域股权、创业投资热潮。

       5、“私转公”获批

       陈继武、莫泰山等重返公募  

       继2016年鹏扬基金“私转公”之后,凯石、博道两家大型私募“私转公”也在今年获证监会批复。2017年3月3日,凯石基金拿到批文,成为第二家“私募系”公募基金,同时也是第一家全部由自然人持股的公募基金。凯石基金董事长陈继武在公募工作10年后,于2009年“奔私”成立上海凯石资产公司。2015年9月,凯石申请成立公募基金,18个月后陈继武携凯石基金回归公募。

       重回公募行业的还有博道“掌门人”莫泰山。2016年5月,博道投资递交材料申请设立公募基金,其后证监会调整了基金公司设立审批程序。2017年6月2日,博道基金获证监会批复,博道基金也是新审批程序下获批设立的首家公募基金管理公司。

       莫泰山曾经作为总经理带领交银施罗德基金公司进入2009年基金公司规模前十,2010年离开公募,2013年创立上海博道投资,2017年获批重返公募,莫泰山站在公募基金新起点上再次出发。

       在私募积极进军公募行业的同时,也有私募选择坚守。2017年4月,大型私募重阳投资主动撤回了公募牌照申请,决定暂不开展公募基金管理业务。重阳投资表示,经过反复讨论研究,公司认为现阶段专注于当前的业务,发挥自己的强项,有利于更好地服务客户。

       证监会官网显示,今年共有6家公募基金获得证监会批复,百亿私募朱雀投资、“公奔私”王国卫发起的富汇基金等在排队申请设立公募。

       6、私募不得兼营业务

       监管加大私募检查执法 

       监管层加大对私募的执法力度。今年以来,各地证监局对328家私募机构开展专项检查,包括平安财富、昆吾九鼎投资、倚天投资等知名机构在内的83家私募被采取行政监管措施。12月8日,证监会公布专项执法行动第四批10起案件,私募基金领域违法违规呈多发态势,备案信息失真、违规募集资金、挪用基金财产等问题突出,甚至滋生出操纵市场、利益输送、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等违法行为,扰乱市场秩序,损害投资者合法权益。

       同时,今年基金业协会继续完善私募自律监管体系,3月底,协会发布《私募基金登记备案相关问题解答(十三)》,明确私募机构不得“多类兼营”;11月初,协会发布《问答(十四)》,明确私募申请机构不予登记的6种情形,包括违反资金募集相关规定,与律师串谋提供虚假登记信息等;近期,协会公示了首批不予办理登记的申请机构名单及所涉律所、律师情况;12月底,协会发布了《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须知》,明确重点事项规范性标准,要求私募管理人在完成登记后10个工作日内和当地证监局取得联系。

       私募领域问题频发,监管针对性地加强了事中事后监管,加大检查执法力度,有利于净化行业环境。同时,从备案登记、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资金募集、外包服务等多个方面入手,对私募基金各业务环节做出详细规定,为促进私募基金行业进一步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7、富达、瑞银等外资私募获批

       加速布局中国市场   

       中国金融业进一步开放,外资私募加速布局中国市场。今年1月,富达利泰投资获批成为首家完成私募基金管理人备案的外商独资企业(WOFE);其后,瑞银资管、富敦投资、英仕曼投资、惠理投资、景顺纵横投资和路博迈投资等公司陆续完成登记。全球资管规模前十的机构中已有7家完成私募基金管理人备案,正式进军中国市场。 

       按照协会规定,这些外资私募将会在6个月内备案首只产品,目前,富达利泰、瑞银资管、英仕曼已发行首只私募基金。已发及正在筹备的产品包括股票、债券等不同策略。在投资风格上偏向于基本面价值投资。与此同时,外资私募机构纷纷招兵买马,搭建中国市场团队。

       在进行私募备案的同时,越来越多外资机构设立外商独资企业,拓展中国市场相关的业务。据统计,全球资产管理规模排名前50的机构中,已有超过半数在国内设立了外商独资企业。

       业内人士表示,中国资产管理行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财富效应也较为明显。随着国内政策的逐步开放,外资机构将进入中国市场作为重要策略布 局,而他们的入驻也将进一步促进国内资管行业的发展。

       8、私募募集新时代

       投资者适当性新规实施   

       今年正式实施的《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下称《办法》)作为业内首个适当性管理的统一规定,对私募行业意义重大。在保护投资者的同时,也有利于经营机构开展工作,未来将会细化行业分工,形成新的竞争格局。

       去年12月,证监会发布《办法》,并于2017年7月1日正式实施,其核心是“将合适的产品销售给合适的投资者”,要求经营机构将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投资者,做好投资者分类、产品及服务的分级工作,采取录音录像等措施,实现适当性匹配。

       《办法》将投资者分为普通和专业投资者,对应相关风险等级的资管产品;经营机构不得向风险承受能力最低类别的投资者销售风险等级高于其风险承受能力的产品或服务;规定由行业协会制定并定期更新本行业的产品风险等级名录,经营机构可以制定高于名录的实施标准。

       为了配合政策落地,6月16日,基金业协会发布《基金募集机构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实施指引(试行)》征求意见稿,就基金产品分级、投资者分类等具体问题作出明确规定。

       此外,北京、深圳、吉林、四川等十几个地区的证监局也通过下发通知、举办专题培训会、机构调研等形式,督促私募基金落实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相关规定。

       新规实施后,有私募机构未能遵守规定建立完善投资者适当性制度,遭到处罚。

       9、顶层设计将落地

       私募基金监管迎来重要时刻   

       今年8月30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发布《私募投资基金管理暂行条例(征求意见稿)》(下称《暂行条例》),私募行业监管的顶层设计即将落地。《暂行条例》共11章58条,对私募基金管理人的准入门槛作出严格规定,提出专业化经营、备案登记等要求;同时对托管人职责、建立业务隔离机制等作出规定;明确了向特定合格投资者募集、履行投资者适当性管理义务、建立从业人员投资申报登记等多项制度。

       近年来,私募基金成为机构投资者中的生力军,对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支持创新创业等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变相公开募集资金、投资运作不规范、损害投资者利益等。为了规范发展,近几年证监会及基金业协会陆续出台多个文件,包括《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规范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若干事项的公告》、《私募投资基金募集行为管理办法》等,构建起完善的私募法律法规体系。

       《暂行条例》总结吸收了近几年私募监管方面的实践经验,在更高的法律层面提出全面、系统的规范性要求,将成为《证券投资基金法》以外、专门规范私募行业的法律效力最高的规范性文件。目前新规征求意见阶段已经结束,有望很快公布。

       10、徐翔案落幕

       被罚300亿“神话”破灭    

       1月23日,震惊金融市场的“徐翔案”正式落下帷幕,徐翔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6个月,全案判处罚金合计300亿元。

徐翔和他的泽熙投资曾经是私募基金圈的“明星”。徐翔的“传说”起于宁波解放南路涨停板敢死队,擅长“抄底”、投资风格“快准狠”;2009年徐翔转型成立私募公司泽熙投资,旗下多只产品收益率很高,在2015年股市强烈波动时净值还逆势上涨;2015年11月1日,徐翔被司法部门带走。2016年11月,青岛市人民检察院对徐翔、王巍、竺勇操纵证券市场案提起公诉。

       2017年6月,中基协的纪律处分决定书透露了“徐翔案”的细节:徐翔实际控制139个账户,与13家上市公司董事长或实控人合谋操纵股价,徐翔等人实际非法获利93.38亿元。

      “徐翔案”的审判和对徐翔等人的处罚,是中国证券市场法制化的重要一笔。2017年3月12日,在全国两会期间,“徐翔案”被最高法及最高检在工作报告中同时提及。3月20日,基金业协会宣布,已注销徐翔的泽熙投资等私募基金管理人资格。


阅读:1407